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实用12篇)

投稿:小范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1篇

基于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框架,如表1所示。具体来说,主要由四个层次构成,即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方案层。其中,目标层是最终结果,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系统层是对目标层的系统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六大子系统,以全面体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六大关键环节的成效;准则层是对系统层指标的模块化分解,包括创新创业目标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15个三级指标;方案层则是对准则层各模块化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其可以进行具体的打分评价,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是否体系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性等48个四级指标。

2设置并确定指标权重()

各个指标因素的确立只是在空间维度上确立了对象的评价主体,而指标权重的确定则是对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种综合度量[5]。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常用设置方法的优劣特点比较,本文采取专家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设置方法来依次确定各层指标因素的权重值。

同层次指标重要性比较标度的确定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次对位于同层次上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比较,并确定标度值。具体标度的设置如表2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基本思路与计算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判断矩阵A=(αij)max,聘请教育评估专家对同层次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并对αij赋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积法AW=λmaxW求权重Wi,其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W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最后计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认为Wi权重有效,当CR>时,要求指标再进行重新比较。由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断矩阵多达25个(系统层对目标层的1个、准则层对系统层的6个及方案层对准则层的18个),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对系统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及其权重的计算过程进行描述,其他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不再赘述,具体权值见表1。

3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评价(C)

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很多指标存在着模糊性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相应专家进行定性的判断,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数学的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建立评价结果集V={V1,V2,V3,V4,V5},将每一指标区间平均分为五级,从高到低分别优、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对应评分值为1、4/5、3/5、2/5、1/5。其次,采用专家评价法,聘请10名左右专家对方案层48个四级指标进行“优、良、中、及格、不及”五级定性评价,利用公式Mi/N(Mi代表选择某一等级的专家人数,N为专家总人数)依次求出每个四级指标中五个等级所对应的Mi/N值,进而构建起方案层评价结果矩阵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为方案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准则层每一个三级指标向量Rj,进而构建起准则层评价结果矩阵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系统层每一个二级指标向量Tk,进而构建起系统层评价结果矩阵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为准则层指标权重矩阵)并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层指标(综合水平指标)向量S,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确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等级。本研究运用上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及其他四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的过程与结果取得了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的认可,证明本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4结论(Conclusion)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2篇

(一)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农业高等院校应树立构建认知、情感、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观,努力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扎实掌握农业专业理论与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应该做到普及性与精英性相结合,即使全体学生树立基本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又使其中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意愿强烈,有较高创业潜质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系统精细化的培养与指导。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实践,使学生走出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经历创业实践,进一步对这批学生进行淘汰选拔,从而建立全方位、分层次、高度融合性的课程及教育体系。

1.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创业教育要充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使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把创业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强烈创业色彩的人生观。再进而把个人发生与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最终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强烈的“愿意创业、渴望创业”的内在创业意识和心理需求,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原有的生存观念,将创业作为有效选择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来看待。

2.创业心理品质。应以大学生关心的创业问题为起点,开发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创新机制,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化解创业困惑,改进落后的认知模式,培养创业自信人格,为其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心理教育应成为促进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应该在增强学生创业成就动机,养成创业自信人格,提升自我创造力,磨砺意志力提高逆商上下功夫。

3.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延续与影响,造成了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学历、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与鸿沟,尤其这种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更为严格而苛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实践导向性,明确在“干中学、干中提高”的培养理念,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1.课程体系完整健全。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科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种形式。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效利用课堂资源,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是高校创业文化较为成熟阶段的一种全员自发行为,是学校创业文化软环境的一种体现。必修课要明确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规定相应学时学分,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考核获得必要的学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仅有28.75%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把创业教育纳为必修课程并规定了相应的学时与学分。而大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融入了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设置了1-2节创业教育内容。选修课其实应该与必修课形成良性的互补,应该设置较高的选课门槛,为那些具有一定创业基础与经验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系统深入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蜻蜓点水的接触与了解。

2.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增强创业课程的适应性。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提升课之间的比例尤为重要。突出SIYB、KAB等课程的小班教学与系统性,针对农业院校的特点,突出涉农专业的优势与核心地位,针对综合类农业院校的优势,适当结合相关专业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可根据就业形势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农业类本身着重突出技术创业,结合文科类学科专业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结合理工类学科专业渗透管理创业思想。实践课程是一种最不可或缺的课程模块,通过设身处地的创业实践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至关重要。

3.教学模式多样实用。在发挥校内集中授课主阵地的前提下,可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演练、校外创业实践课程、观摩课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可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员做创业经历报告、面对面沟通等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运用正反两面创业案例讲解,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增强创业能力。创业演练也为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模仿创业,增加创业经验值。

(三)构建有效的课程评估体系

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课程评估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确保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稳步发展。可依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切合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体系和考核要求,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授课、职称评定、教学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上,注重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软件指标和硬件指标相结合、教师教课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建立涵盖课堂教学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创业教育环境等多环节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多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在具体方式上可采用现场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综合考核等,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改进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二是细化实施方案。三是强化督导落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

(二)改进教学形式与办法

有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高等农业院校一是应该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三)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与优化配置,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农业院校应首先进一步健全企业对高校创业投资的收益补偿机制,充分激活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依托企业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等,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学习企业内部整套经营管理知识。积极争取企业资金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为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四)加强创业实践教育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提升。正如_在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所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涉农专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仅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实践实习应在田间地头。高等农业院校一般拥有农场、畜牧站、林场等实习基地,应该有计划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加深学生的直观认知并提高动手能力。经历了艰苦的农业生产,才更加体验创业的艰辛,以便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此外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组织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自1999年,由共青_、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举办了九届。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改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形成了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参与高校与人数与日俱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质平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创业计划竞赛是在校大学生实践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参赛者通过竞赛,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建立初步创业合作关系,开创成功事业;参赛者通过竞赛,还可以结识风险投资家、商界和法律界人士,开拓创业网络,充分展现创作产品、服务的巨大市场前景,为今后进一步创业赢得资金。同时,创业计划竞赛也为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创业水平。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3篇

(一)创业基金发展缓慢。创业基金是创业的基础,我国创业基金的发展以上海为起点。2006年8月,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成立,是全国第一个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组织,也是首家传播创业文化、支持创业实践、从事推动大学生进行科技创业活动的非营利性公募基金会,同时在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分会以及专项基金分会,使大学生创业拥有了经济支撑点,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工作点。近年来,我国创业基金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基金管理不善、创业基金来源范围比较狭窄、创业基金的发展没有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创业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依靠政府鼓励企业带动创业基金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顺利进行,而且阻碍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更进一步重视创业基金发展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创业基金相关规章制度,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二)创业教育起步晚。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并且有较强的功利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晚了近一个世纪,同时在创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中,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方面并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在创业实践方面也不完善。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在讨论和提高自身认识以及试点阶段,还不能满足在全国高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环境和时机。此外,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层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目的是学好专业知识,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无关紧要;第二,忽视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只是将其与学生就业率联系在一起;第三,高校领导对于创业教育有先人为主的观念,认为它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无太大意义。

(三)创业教育课程不完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课时相对而言较少,并且多列于选修课之列。在教学管理中,创业教育课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安排不科学、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不融合以及渗透性不够等等;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创业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以及壮大之路的解析,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很贴近,实践性创业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导致在大学生的实际创业活动中,创业教育指导意义不能突显。

(四)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僵乏。教师是创业思想的启蒙者、创业教育的指导者、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创业课程的学习及创业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僵乏。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现状,也投人了各类师资培训,但到目前为止,具备专业的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缺乏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授课能力,又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力的创业教育教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许多高校主要聘请成功企业家或者外校创业教育教师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有效进行。

(五)创业教育的社会扶持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高校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强大的社会扶持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资金因素是制约大学生创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和社会融资的风险投资金,但在我国创业融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由于创业具有复杂性,还需要相关法规政策予以保障。尽管我国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包括资金的投人和税收的优惠,但还是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法规政策。此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不足,企业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实习机会少之又少,这都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努力探索创业机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首先需从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开始,包括创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课外创业知识的获得,以此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体系,这也是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迈出创业成功的重要一步。随着社会与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接收创业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各类创业机会也随之涌现,大学生要保持理性头脑,注重提升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创业机会,为自身创业找准方向。

(二)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创业经验的不断积累,主要源于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创业能力。校园中的各类社团组织的多种形式的竞赛,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的创业活动,但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力,可为将来创业奠定基础;有的校园活动是关于创业的模拟活动或可直接参与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小范围实际创业等,这类活动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大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既要通过实践活动锻炼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又要在实践活动中善于把握机会,寻找创业突破点,开创自己的创业之路。

(三)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大学生个人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知识、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等等,通过实施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大学生创业潜力和兴趣的激发,在提升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创业教育的共性特征,更要注重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使创业教育过程不流于形式,最终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以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4篇

先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并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了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创业教育正式并列为学科体系。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精神为教育核心与教育理念、以“白手起家”为核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整体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它主要将创新性作为教育理论核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个人的冒险精神、自主工作能力与高层管理技能。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

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转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它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突出就业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创业教育注重将学生的就业观念从传统被动的就业理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理念。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智力型综合人才,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并将知识智力转化为经济产物,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再次,创业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劳动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所导致的后果是剩余劳动力过甚,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带动,也需要国内个体创业者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劳动岗位,稳定国内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

中职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它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需要在时间历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创业意识。我们应通过中职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并注入相应的创业意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创业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基础进行实践工作,即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明确具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职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模式指导下进行创业培训教育。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5篇

在具体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案之前,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12份,占全部调查问卷的。为了综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对基于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看法和期望,也为了能使大多数被调查者完整完成问卷,问卷的设计全部采用了选择题,但是在部分问题上采用了多项选择,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共72人,大二学生共68人,大三学生72人。对于目前市场上热议的大学生创业,从大学生填写的问卷情况反应来看,总的来说还是不甚了解且意愿不够强烈,大三学生选择没有创业意愿的占到了,反映出大学生总体而言对于创业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未能形成具有氛围的创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从以上的反映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高,然而大学生渴望获得创业职业规划的意愿确很高。说明这已经为高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而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值得期待。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现有创业教育中的其他问题,如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清、创业教育体系政策性缺失等等。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的。由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人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也是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优势积累”和“潜能开发”得到的。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建设校外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地域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等特点,在校外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校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谈判、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等活动,强化校内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还是专业教育阶段均要渗透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平台上,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创业学》《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今后根据条件进一步增设创业有关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改革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逐步探索和完善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华精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或参与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科学家、专业老师、企业家参与考评,把创业教育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6篇

(一)创业培训与创业模拟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大多是创业理论和模拟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学校还专门创建了“创业模拟管理公司”,让所有想创业的学生都可申请进入这个公司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模拟管理公司”内设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诚成人力资源公司)、财务部(迅捷记账公司)、采购销售部(梦想大超市)、宣传部(卓越文化传媒公司)。每个部实际上都是独立运营的公司或门店。每个公司(门店)分别设置人事部(负责人员招聘和培训等)、销售部或生产部(负责到市场上获取顾客需求信息)、宣传部(负责做好公司的各项宣传工作,包括公司市场营销计划的设计和制作)。公司不设财务部,财务一律委托“迅捷记账公司”完成。“创业模拟管理公司”为学生设置近百个创业岗位,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培训和模拟实践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创办企业、自主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线上创业与线下创业相结合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让学生体验网络创业是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举措。学校专门聘请网络创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一批有志于网络创业的学生开网店、找货源、策划设计网站等,让初学者帮人代销产品,有能力的网上独立开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学校鼓励并指导“创业模拟管理公司”各子公司、学生创业园内的各实体店的CEO或店主定期学习网络创业的方法和技术,力争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实体创业项目存活率(走出校园后)的有效渠道之一。

(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创业教育最终需要回到创业实践。学校内的大部分实体项目是把校园内的师生作为主要客户,每逢周末、寒暑假,学生就无法进行创业实践,因为失去了场所。创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既可在学校实践,也可到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践。校内外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想创业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创业的种子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扎根。第一,选定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学校选择一批规模不大但复制存活概率较高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将要毕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第二,选定到校外参加创业实践的学生。学校在“创业模拟管理公司”中挑选有过创业实践经历且有自己的创业想法的学生进入学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参加创业实践。第三,学生选择创业实践企业。坚持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教师可参与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想做的项目相关的企业。只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选拨出适合创业的好苗子。

二、创业教育的必备要素

(一)人员。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是由创业教育个体、过程与环境三个要素构成的,因此确定人员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至关重要。一是定教师———确定创业指导教师;聘请创业导师,二是选定学生———选定培训对象,选定实践人员。(二)时间。时间是创业教育的根本保障。创业培训和实践都需要时间,一要确保创业培训的时间:GYB创业培训、“领航者”创业培训,集中培训两周;SYB创业培训需集中培训一周。二是确保创业实践的时间。培训任务完成后学生可申请进入“创业模拟管理公司”参与实践,也可去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参加实践,实践时间不少于一学期,学生创业园的项目每天课余营业,创业孵化园项目全天营业。(三)程序。参与创业学生可首先参加GYB创业培训,然后申请进入创业模拟管理公司参加实践。接着参加领航者创业培训或SBY创业培训,完成创业计划书,参加学校创业计划书大赛,优胜者的项目通过审核后进入学校创业园创业。经营状况好的项目可申请进入创业孵化园创业,创业者可继续参加IYB创业培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四)项目。项目来自市场,源自客户的需求和抱怨。学生只有在创业实践中学会捕捉市场信息,找寻顾客需求,倾听顾客抱怨,才能不断验证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确定项目后完成项目计划书,通过创业计划书大赛展示自己的项目。确定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更是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五)场所。创业实践需要场所。因此,学校为学生创业特设各种不同的创业场所:创业模拟管理公司、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学生可在不同的创业场所参与创业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成长。

三、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一)保障机制。学校创建了各种适合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但是,要提高创业实践平台的利用率,就需要从制度层面给予保障。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机制和优惠政策,如《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模拟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学生创业园日常管理规定》《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定》等。鼓励并保障有想法、想创业的学生有机会走上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创业综合素质。(二)审核机制。不同的创业培训项目适合于不同的对象,学生必须经过面试、筛选方可参加培训。不同的创业实践场所都有准入制度。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创业实践准入机制,如《学生创业园准入制度》《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实践申报程序规定》《创业孵化园入驻规定》《创业孵化园项目审批程序规定》等。学生逐层申请后方可走向创业实践平台,获得充分的创业实践锻炼。学生都很珍惜通过审核程序获得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创业能力。(三)评价机制。创业教育质量评估需要建立一个切合创业实际的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针对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的参与者。培训讲师和培训学员,创业指导老师和实践的学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机制可衡量学校创业教育实施的效率。(四)奖励机制。奖励制度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创业计划书大赛奖励办法》《“创业之星”评选办法》等奖励制度,定期举办学生参与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给予优胜者以表彰和奖励,并推荐优胜者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或评选活动。优胜者可以无条件进入高一级创业实践平台进行创业,在学校创业孵化园创业还可以免交租金。

四、创业教育应突显的特性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7篇

对于中专电子专业,创新教育并不是说要求学生像牛顿、_那样去探索或者发现当今时代位置的事物,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经发现并且顺利积累的理论成果去进一步深入,去实现应有的创造价值。兴趣是创新的导师,这个专业的学生既然选择了电子,就说明他们对电子有强烈的兴趣,只有具备了好奇心,他们才能不在逼迫下强制性地去接收一些东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授课教师必须给学生准备有水平能够引起他们求知欲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师生相处融洽,形成互动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巧妙地把提前想好的那些抽象繁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吸引课堂学生的眼球。

二、创新训练阶段施行

上面建议中已经说过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由简到易这样循序渐进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作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训练,然后是综合素养测试训练,最后是自主创新能力检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按照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层层深入的,既不会施加过重的压力,还能非常好地达到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

三、创建教育条件,锻炼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氛围的营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它对学校的隐形要求。创新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氛围需要是开放自由的,师生关系需要是民主的、融洽的、平等的。如此这般良好的教育氛围,这般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强化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日常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要合理调节讲课过程中跟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去对待学生,不管接触什么问题都不能对学生发火,埋怨斥责学生以致打击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要时刻用可亲的眼光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每个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对自己都充满绝对的信心。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实施针对式教学,因为每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不同,对于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必须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时要条理清晰,先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再深入到有难度的问题上,这种由浅入深的授课方式对指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很有效果。还有就是认真把握师生关系,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心情怎么样,都要面带微笑,以一种最良好的态度走进课堂,去面对学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教师的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8篇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从单个纬度着手,首先解决“有”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还未有能力解决“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要么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要么解决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

(1)纸上谈兵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以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类型。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缺少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条件,部分学校采用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从思维、创新、创新思维的方法、创新技法、创业、创业的概念与涵义、创业准备等概念和方法出发,普及创新创业知识。

(2)以赛代教型。

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作为教育载体,以竞赛培训以及参与竞赛的过程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类型。因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起步于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而目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标杆。高职院校也毫不例外地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从校内竞赛的设立,到培养选手参加省、全国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以“竞赛”的形式出现。

(3)项目培育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让学生自行根据专业兴趣、研究专长申请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经过项目实施、项目结题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模拟或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源于国家到地方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的在实验室中完成,有的在创业孵化基地完成,有的则以调查报告形式出现。高职院校通过遴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计划,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4)精英设班型。

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校内选拔优秀学生单独开设“精英班”、“创新班”,利用课余时间对该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项目申报及指导、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提高一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该类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流行。这种形式可以一方面满足对创新创业有极大兴趣且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小班化教学培养一部分精英,在各类竞赛或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2校企合作:激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微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不论是课程开发、实训条件,还是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文化,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这种生态环境如何改善,如何激活现有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得不依靠“校企合作”这一“改良剂”。

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激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因我国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科,而普遍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聘任上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则师资队伍就由工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有的学校注重创业,则师资队伍就以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普及,则师资队伍就更是文理兼有,参差不齐。既懂得技术创新,又懂得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市场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是相当稀缺的。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激活师资队伍,补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通过讲授项目课程、学术讲座的形式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通过企业锻炼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逐步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激活学训载体

实训项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它的开发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提高。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项目开发上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项目与专业结合度不够、项目仿真性低、项目的渐进性和推理性差。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借助企业资源进行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设计。所谓虚,即模拟项目;所谓实,即实战项目。这种实训项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训项目,即为解决某一认知问题的小型项目;第二类,创新创业模拟项目,即为解决系统性思维的模拟软件或仿真项目;第三类,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即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开展的实操性项目。随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走进第一课堂是必然趋势,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模拟和实战项目将成为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更高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实训项目开发注入鲜活的素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环境,更好从教学与实践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结合、模块化等方面提高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效果。

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激活锻炼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教育,所以实训条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土壤。之所以很多学校选择“纸上谈兵”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训条件的匮乏。实训条件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在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实训条件的升级远远不能跟上。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内外互补的实训条件非常关键。对于校内而言,学校应该注重基础实训条件的建设,如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以提供必要的实践场地和基础设备为主;对于校外而言,主要是得到企业的支持,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室”,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功能齐全、紧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条件。

营造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激活两创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引领功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助推教育成果的显现,为大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相比学校而言,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文化氛围更浓,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来赢得市场,每一个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到成熟都饱含了丰富的创业经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这种文化又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企业故事、企业家名言,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迁移至学校,形成面向未来、校企对接的优秀校园文化。

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建立校企参与的组织支持体系

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支持的组织机构。部分高职院校在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时基本都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前者从领导分工上予以明确,后者从行政职能上进行独立。这两种组织机构显然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专业”。一方面,建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等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教学与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建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共建实践训练项目、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这一组织机构不仅可以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就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与服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反哺母校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校企联合的分层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9篇

1.创业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创业就是创建企业,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偏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创业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的改变。创业的定义总结为: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2.创业教育

创业是种技能,同时这种技能并不是人类生下来就会的。这就必然产生了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创业教育的研究,基本都是借用其它策略、创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加以说明研究的。狭义的创业教育仅仅是说那些已经离开学校,但没有合适的工作,需要一个机构给以教育,目的是提高创新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创业致富。广义创业教育是对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待业者,其中的代表就是大学生。他们在学校教育系统或非学校教育系统中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学会应对社会的技能,积极探索与创新。

3.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从空间上来说,创业教育是动态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从最开始的入学,就应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教学任务的之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专业的条件,分析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第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推广力度不够。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让人们也意识到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也多次各种相关文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学生积极创业。但这只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并没有具体落实。大学生对如何创业,该怎样创业依然是雾里看花,没有真正实践。

第二,大学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创业教育更需要的是走进社会,踏入大学的大门其实就是踏进了半个社会。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忽略了社会的参与。举个例子,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在报告《高校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把创业比作音乐,把创业教育比作音乐教育。音乐离不开观众,而创业离不开的是市场和环境,如果创业教育滞留在学校,就犹如把人关在封闭的空间不能进行空气循环。美国高校的考夫曼基金会,为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在实习、实践等方面。然而,我国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政府不断地积极倡导,不断呼吁,但在具体的落实中根本得不到实际的支持,出现了“呼声高相应少”的画面。第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的开展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的推进,这就需要有一支创业型的教师队伍来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创新的思想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标杆。学生的可塑性决定他们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从现今开展情况来看,师资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一个瓶颈。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合现今的教育发展,要将创业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理论仅仅是一种理论,特别是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来看,还是十分不理想的。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立刻走进社会实践中。

1.让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中去,在社会上学习创业。现代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机会接触创业实践过程。教育者要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真正的走进真实企业的创业过程,在创业过程中理解书本的理论。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在学习创业理论的过程中,投入到实际的公司或项目中,经过集体讨论创意,并具体实施方案。在方案的运行中验证理论。通过判断创意的可行性,加深创业理论的理解。当然在各个关键环节,可以请老师和实践人士一起探讨,并根据效果来打分评价。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实践中,也是未来创业的一种模拟,具有极大的优势!

2.创业教育离不开创新教育,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各有侧重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有一个创字,从概念的内涵上来说,双方都有创新的含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家需要的一种企业精神。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也是体现创新最佳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来说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投资的高风险,创业活动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就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是在干一件有创意的事情,学会系统思考整个创业过程,从而在项目创业的实践过程中,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了解和体会了创业实践过程,有效解决了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3.加强师资力量,事实上这是可以分为理论师资和实践师资。为了更好地应对理论实践,学校可以大量从校外聘请创业教育领域中专业的教师或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环节中来,通过分析案例更好地带领学生。这样就有利地整合了校内外教学资源,体会理论在实践的运用。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10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思想,有个性,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一是定位不清晰。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都没用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战略任务高度,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就业有困难的专业或者学生提供创业思路和方向。二是教育模式陈旧。当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以教师、课本、课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仅导致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更加阻碍了大学生自我探索、主动寻求知识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不完善,多是简单的几门未成体系的选修课,内容多为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创新教育与创业规律这几方面的理论知识,而鲜有涉及创新创业思维激发、精神培养等必要实践环节。

(二)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不高

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素质人才,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却属于精英式教育,仅使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如当前高校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项目,一般都只吸收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被拒之门外。同样,相关的学科竞赛也是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参与。正如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跟踪调查数据显示,72.2%的创业者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77.8%的创业者回答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却十分薄弱。一方面师资队伍数量小。通过查阅1987年出台至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发现从未设置“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这说明我国暂时没有创新创业科班毕业的人才。虽然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进行常规化、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培训,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教师,但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基本都没有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大多创新创业课程由团委生工作处等部门管理人员、部分管理类专业教师教授,这支队伍不仅对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而且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单一

实践环节是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之举,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却呈单一化:一是实践途径单一,仅依靠校园文化活动带动创业活动,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发明竞赛等,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二是组织载体单一,多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创业实践,如创业者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学生社团;三是运作机制单一,多以学校为主导,未建立包含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在内的多方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既缺乏实践场所,又缺乏实践机会,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入社会工作视角的独特优势

(一)社会工作理念契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性。而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服务”为理念,以接纳、非批判、敬业、个性化、当事人自决为专业价值,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遵循公平原则,相信每个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有天赋的价值、尊严、潜力和权力,有改进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有选择能力和自我决定的权力。两者的理念切好吻合,引入社会工作,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力,最终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工作方法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需求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方法偏重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忽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借鉴社会工作方法之平等、尊重以及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让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秉承社会工作理念,从管理者角度转换为服务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斗志。

(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变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复杂,有效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打破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促进其创新和发展。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或者学校充分调动内在的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重点地培养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力等。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挖掘专业特色,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整合个人、学校、社区、社会多方面资源,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新路径

(一)树立战略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11篇

1.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在学校创业活动情况摸底调查中,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约占34.5%,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在求职就业中的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创业教育的现象。

2.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不恰当职业规划中,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教育的场所往往仍然局限在课堂上。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讲授的内容多为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与社会实际结合紧密的创业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方面则比较少,操作性不强。

3.创业就业教育中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存在不足创业就业教育必须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十分缺乏。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而实际操作偏少,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这样的讲授,即使师生积极性高,往往实际成功率也不高。实践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能力,但与现实创业距离较大,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市场化的实战环境。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多项因素———自我定位+职业目标+时间(短期、中期、长期)+提升途径,具体包括了准职业人的自我判断、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度等构成的有机整体。1990年,安妮•罗伊博士首次提出了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12个因素,可分解为四个不同类别,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外部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尤其是属于主观因素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外来的熏陶与引导来产生影响,包括个人客观因素:家庭、经济状况等,同样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左右[2]。因此,在这一成长阶段,在成人和成材方面,学校教育影响深远,将会推动或阻滞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的特征是差异性、变化性、阶段性、互动性、整合性以及操作性,对自己人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周密地预测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性因素,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行为时间和操作方法,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3]。而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电话家访、面谈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科学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分析自身的实际条件,避免好高骛远。对照社会就业环境及其变化仔细分析,认识自己的目标与不足,及时弥补,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创业方向。

(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更具发展与挑战的职业选择。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在理论、实践、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二者均强调在职前、职中、职后全过程教育,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技能优势,进行创业方向的设计。因此,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借鉴、有机结合。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育的实践

(一)我校创业教育组织落实情况

作为省建设厅下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对初中生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采用“2+2”或“3+2”方式,把中职职业训练与成人大专的教学衔接,提升学历层次。充分利用成人教育平台,提升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培养施工企业一线的“五大员”。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小型项目管理师、项目经理,部级一二级建造师等,职业教育完全实现了专业上的全覆盖和管理实训的全程衔接。教学组织上,在文化课教学完成后,穿插进行专业教育课,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及实践训练的无缝对接,增加创业教育类课程以及相关活动与训练,扩展就业创业的渠道,实现土建施工、交通施工及管理、燃气输配、水电管道暖空安装维修、物业管理等领域的就业创业。

(二)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方案

国外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值得学习借鉴。美国有超过1800所学院、大学和社区学院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至少有30个州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创业教育,至少有8个州已经通过立法要求各职业学校必须开展此项教育。因此,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储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情商[4]。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我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开展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传授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投入产出。

(三)阶梯式的创业教育课程组织方式

阶梯式课程开发就是按照学生年龄、年级、学历层次、职业兴趣、职业目标,将学生学习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灵活组合,由浅入深,根据发展对象的需要来增减有关内容。通过设置课程以及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规划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课程以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就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明确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到中年级一直到高年级阶段,因此,创业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按阶梯式进行组织。分层次分阶段地达到职业能力要求,逐级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资格与能力,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各个阶段的实训,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与重组的摸索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养成爱岗敬业、创优创新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爱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从创业理论教育到创业实践扶持、乃至打造社会化系统化的“创业链”的系统工程。

(四)创业课程内容的复合教学方法

按照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研究,社会分工导致专业化,每个劳动者只能掌握被分工分割出来的一小部分人类知识。从“知识经济”或“创新驱动经济”的角度,知识型创业的本质就是辨识、开发和市场化“知识互补性”的经济行为。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技术应用及产品开发的关联度要高,周期性缩短。不同知识学科之间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渗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围绕“教”“学”“练”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来设计课程,以3∶3∶4的比例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评价,认识实习操作的重要性,提高考核信度。通过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和实训的组织中要突出体现知识或技能的互补性。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机构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部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