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本科论文(实用10篇)

投稿:小范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1篇

交通运输概论论文

摘 要本文是对预测的基本概念、预测的方法、预测的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介绍了集思广益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预测法等。

关键词预测 预测方法

1交通运输预测方法概述

预测就是根据过去的历史资料和现在的实际情况,运用已知的客观规律和有关的科学知识手段,对所关心的事物及环境在未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估计和评价,从而尽可能使人们对这些事物提前采取策略和措施。

2运输系统预测

交通运输的预测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重点介绍几种交通运输预测方法。

运输系统预测方法分类

目前预测方法有几千种,归结起来,可按照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1)定性预测方法,是建立在逻辑思维、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定性方法所进行的预测。

(2)定量预测方法,用建立在数学、统计学、控制论等基础上,通过图表、数学模型等进行预测的定量预测。

(3)综合预测方法,把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使之互为补充,提高预测的精度和预测方法的可靠性。

预测方法

集思广益法

(1)概念

该方法是请熟悉有关预测问题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参加专题讨论会,对所预测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探讨。

(2)实施步骤

第一步,明确问题。使会议的参与者明确要预测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发表意见,使到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要预测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广泛发表意见。

第三步,认真讨论,找出大家满意的答案。

(3)方法利弊

该方法在充分利用专家个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探索和判断,因而比较全面的考虑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测的目标;另外,该方法简单易行,节省时间。

但是,参与会议的人数有限,不能更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意见;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出现少数服从多数或者大多数接受权威人士意见而不能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时间序列预测法

(1)预测原理

运用过去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够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到事物发展的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性和不规律性,为了消除随机波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加权平均等方法对数据加以适当的处理,进行趋势预测。

(2)预测步骤

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测值分析

(3)方法优劣

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且能够利用原时间的各项数据;准确程度差,不能够向外延伸进行外推预测,只适用于短期预测。

(4)方法分类

简单滑动预测法;加权滑动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

回归分析预测法

(1)原理

一类是变量间是一种确定的函数关系;另一类是变量间是一种不确定的变量关系,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就可以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起变量间的回归方程,从而对变量间的密切程度进行描述,并实现对变量回归的估计和预测。

(2)预测步骤

①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分析要预测的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的程度。

②计算模型中的参数,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计算回归预测模型中的系数。

③建立回归预测模型

(3)方法优劣

需要的数据较少,且当回归的方程的置信度较高时,预测的精度也较高;但是计算量大,求解困难。

(4)方法分类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非线性回归方程。

3 预测评价

预测评价是预测的最终环节,是对整个预测整体的估计、评价。

评价预测模型准则

(1)精度优先准则,在选择预测模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预测的精度要求。

(2)简洁性,具有同样精度的、结构越简单的模型,其简洁性越好。

(3)适应性,在实际环境发生变化时,模型的精确度变化越小,就说明模型的适应性越好。

(4)实用性,模型易于得到使用者的理解和接受,模型适用条件不是那么苛刻。

预测注意事项

(1)预测的依据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对过去和现状的掌握,因此预测总有不准确一面,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误差范围。

(2)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对比综合,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3)要参与过去的实际经验和预测误差对预测值进行适当的修正。

(4)要积累预测经验和技能,开发新理论,创造新方法,不断提高预测水平。

(5)专业预测人员要同非专业预测人员协作,共同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刘舒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9,(3):30-33.

[2] 朱宇希,蒋月竹,冯明慧等.研究联华超市布局[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1):50-54.

[3] 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9-98.

[4] Golledge R G,Stimson R behavior: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327-34.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科学

1引言

在交通相关院校中,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航运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不同学校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对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划分不尽相同.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在轮机、航海、航运等方面,其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包括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游艇管理.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相关的优势学科是铁路方面,对应专业就是铁路运输专业,每年高考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也造成学院师资力量不均衡.对交通相关的其他院校,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城市交通为例,交通运输专业可以和土木工程、桥梁等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为修路、立交桥等工程性很强的作业提供一定的科学决策支持.但是在哪里修建道路或立交桥,以及需要修建多大的通行能力,是否需要设置信号灯,如果需要设置则怎么设置绿信比都是很强的科学问题.以美国的林肯隧道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肯隧道当时是一个交通瓶颈,美国纽约市拟新建一条从曼哈顿通往新泽西的隧道.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对林肯隧道的交通流进行理论分析后发现,对现有管理和控制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可以使通行能力提高20%,从而避免了修建一条新隧道.

(a)

(b)

图1(a)改造前和(b)改造后同一时段崇文门路通实况对比,引自文献[1].

以北京市崇文门路口疏堵为例,如图1所示.其中图1(a)表示改造前的交通实况,而图1(b)是改造后的交通实况.很明显,改造前崇文门路口的流向较为复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相互干扰严重,经常处于无序混乱状态.在科学分析与仿真后发现,对现有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合理消减隔离带,重新匹配路口五个方向进出口流量、明确路权等策略.通过改造后,崇文门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了11%.

2数学例子

前面讲的案例都是交通科学指导交通工程实践方面的大例子,下面讲讲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涉及的两个数学小例子.

综合交通运输涉及水运、道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交通方式,不同交通方式在运价、运力和运距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讲授这些基本的道理,学生们固然一听也都明白和接收这些道理,但是无法引起学生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下面在讲授综合交通运输相关内容时引入凸函数和凹函数的性质和特点[2].凸函数和凹函数在定义上只是“ ”和“ ”的区别,定义非常抽象,也很容易混淆.在大城市生活中,大家每天都可能经历交通的拥堵,甚至现在变得越来越堵,体现出拥挤效应.在班轮运输中,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从而运输具有规模经济.从广义运输费用的角度看,拥挤效应和规模经济对应的费用函数分别具有凸函数和凹函数的特点.随着运输(或出行)数量的不断增加,拥挤效应体现为单位费用增加,而规模经济正好相反.紧接着有另一个问题,凸函数与凹函数对应的运输或路径优化问题哪个易于求解?很明显,由于拥挤效应,选择路径时尽可能避开拥挤区域,使得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非常分散.对于规模经济,货物越聚集,单位运费越低,在没有运输能力约束条件下,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唯一.相比于唯一的最优路径,存在多条最优路径的凸函数运输优化问题显然比较易于求解.对于个体来说,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路径选择,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逼近多条最优路径中的一条.对于最优路径唯一的情况,在求解过程中得到的路径,虽然其运输费用可能已经足够低了,但是所得路径也许和最优路径有天壤之别.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3]中关于交通分配方面有两个经典的模型:用户均衡和系统最优.用户均衡模型表明的是用户选择路径时的自私行为,即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径.系统最优模型是从系统整体出发,大家的路径选择是使得整个系统拥堵最小.通过边际收费的方法,使用户均衡模型得到的结果与系统最优模型的结果一致.边际收费,可以和经济学中的影子价格,最优化理论中的对偶变量有机的联系起来.另外,对于这两个经典模型的求解算法Frank-Wolfe算法[3-5]也可以和泰勒展开式、最速下降法、梯度方向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多元化的上课方式定能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不断地巩固各学科的知识.

3结论

本文通过几个例子,深入浅出地描述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中一些的科学问题和数学问题.希望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多向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不断去钻研各种工程和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自友,2006.国家973项目“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申请书.

[2]陈宝林,2005.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3篇

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论文

为了促使交通运输行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更大的服务作用,需要对运输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交通运输业实施信息化经营将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运输业整体向现代化管理方向发展。就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交通运输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运用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实施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同时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企业运营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实现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信息化在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越来越广,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运输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由于交通运输企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人员数量也比较大,交通运输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效率比较低,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但随着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发展运用,使得交通运输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避免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的质量[1]。从整体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也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在交通运输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化技术能够广泛运用于我国各个领域。

2加快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分析

2.1加快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交通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许多地区之间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促进了两地之间的经济发展,随着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管理措施,将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其引入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的管理能够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管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两地之间的交通运输发展,让其向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并且也能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2]。

2.2加快信息化管理能够改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式

近年来,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交通畅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如果在交通建设中没有实施合理的交通管理,将会导致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出现严重混乱,并出现信息的对接失误,进而造成交通运输企业环境的恶化[3]。再加上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大,而有些交通运输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交通管理措施,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速度。为此,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首先确保交通运输信息对接的准确性,提供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此外,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即交通运输形成网络化管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信息交互处理和交换,降低交通运输管理层次,合理优化管理人员数量,从整体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最终实现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集约化、高效性、低能耗的交通运输业经营模式。

2.3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交通运输业管理的效率和手段

从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管理现象来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管理形势日益复杂,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建设发展,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越来越方便,目前正在向乡村道路建设方向发展,因而越来越多的交通建设项目使交通运输企业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交通运输企业消息发布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准确性,还能对交通运输企业的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并对出现的情况实施预测预警,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交通管理效率。

3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为了促使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让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人才相结合。在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中,信息技术为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还要交通运输企业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首先,交通运输企业要为交通运输管理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平台,选择优秀的员工,让他们进入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去进修,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4]。其次,交通运输企业还要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技术能力,交通运输企业要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开讲座,为员工讲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员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识。此外,交通运输企业还要吸收年轻的员工,聘用具有专业技术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3.2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交通运输的运营范围比较广,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因而在交通运输管理中需要有系统的管理制度来严格实施管理,让交通运输业务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能够系统的工作。由于交通运输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各个领域的工作需要责任到人,并由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来全面负责。同时,为了让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需要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在消息发布方面也制定相当严格的要求,让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要求严格实施。当然,除了全面严格的管理制度之外,还要有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扫描仪、打印机、计算机、传真机、录音机、灭火器和温度计等,为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充分的准备。

3.3实施信息化管理要合理控制经营成本

首先,要确保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技术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在交通运输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期间要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的计算,同时还要对运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如果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成本比较高,一方面不利于交通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中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对我国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要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计算。其次,还要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存货成本实施节约管理。企业物资采购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能够有一定的保障,而储备物资的质量与采购员的工作态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在运营期间要对物资采购的储备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确保采购的储备物资在价格、数量、质量、维护保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保障。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的环境变化比较快,对企业的经营也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企业运输管理中实施信息化技术,促使交通运输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交通运输企业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管理制度,降低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从整体上推动交通运输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4篇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5篇

交通运输小论文

交通运输小论文:交通运输发展策略探析

摘 要:文章从4个方面探析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即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化,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发展策略

“十x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已进入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任务、特点及基本方法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

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取决于交通运输的范围。根据_对_“三定”方案的职责规定,交通运输管理的范围为: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道路搬运装卸、车辆维修、运输辅助服务等5个方面。

交通运输管理的任务

交通运输管理的任务是由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职能决定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其基本任务是对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关系、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发挥政府管行业、管市场的行政功能。

交通运输管理的特点

微观放开,宏观调控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管理要放开,而对宏观经济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有机结合实施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功能。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交通运输管理是按部、省(市、区)、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全国形成从上到下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统一规范,依法治运

交通运输业由于具有生产门类多、行业结构复杂、队伍庞大、经营分散的特点,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范,对其各项政策、各项活动、各种关系、各种行为进行依法调整,才能促进协调发展,建立有效的运输市场规则,保证运输各方权益,维护正常秩序,推动运输生产的发展。

关系复杂,协同管理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交通运输不仅自身单独承担了大量的长途、中途和短途运输,而且还担负着其他运输方式其起点、终点处的集疏运任务,因而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横向管理关系方面,它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经济行政管理体系,又与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统计等综合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横向管理关系相当复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应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工作。

2 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方法

在交通运输管理实践中,常见的有3种管理手段、3种管理方法,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源头管理法、过程管理法和目标管理法。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财政、税收、利润等与价值范畴相联系的经济杠杆来管理交通运输事务的方法。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依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法律监督和法律诉讼来调控交通运输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运输生产和经营秩序,保障交通运输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交通运输经营者在进行运输生产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外,还必须遵守交通行政管理法规、规章。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采取行政许可、行政认定、行政监督检查的管理方法,依法对管理对象所作的行政决定具有强制力。

3 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交通运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标准、规范对交通运输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他们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进行组织、监督与协调,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交通运输市场管理规范具有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定量化的基本特征。

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化的内容主要有:经营资格规范、市场行为规范、经营服务质量规范、运输价格规范、运输证、照、牌、单规范、规费缴纳规范、商务活动规范、监督处理规范。

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业务培训、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

4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队伍建设

交通运输管理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执法权力和从事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交通运输市场管理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因此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懂业务、会管理、作风硬、适应交通运输管理需要的队伍,就必须加强交通运输管理队伍的建设,从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其具体作法是以下几方面: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有:从严把关、加强培训、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队伍作风建设。

强化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者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斐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5年,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继续保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努力扩大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交通运输的又好又快发展。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6篇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论文

摘要:研究 交通 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 经济 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关键词: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一、引言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 网络 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 工业 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 科学 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 发展 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 历史 过程及 自然 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证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三、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四、交通 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五、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协调

参考  文献 :   [2]沈志云,邓学钧。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刘灿齐。 现代 交通规划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邵振一,董千里。道路运输组织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邱荣祖。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6] 中国 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K]。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刘舒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7篇

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的作用。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需要从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交通制度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发展。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形式、交通运输分配、交通运输的可靠性的研究、分析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交通运输业、运输形式、运输安全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考虑到我国交通运输的供需现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不难看出我国现有公路、水路、铁路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然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交通紧张的缓解是初步的、不稳定的。无论是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还是运输效率、服务和管理水平,都任然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因此我国还需要持续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基础设施逐年增长

根据国家_发布的数据,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底增加了万公里,增长了。截至20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亿人,比20增长

5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加速实现了客货分线运输,使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升。我国企业系统掌握了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和重载货车的核心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机车系列产品。

2010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到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比“十五”末增加了万公里,增长,年均增长。

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规模明显扩大、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港口布局日趋合理。我国民航基础设施5年来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

2010年底,我国运输机场达到175个,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这些机场覆盖了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表明我国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资源。

二、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客运量都在不断得增长,其中-增长最快。

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交通的客运情况还是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以航空和海运为辅的一种格局。所以在未来我国应该在航空和海运方面投入资金和精力,努力挖掘航空和海运的运输潜力,同时也应该持续、稳固的发展原有的公路、铁路运输使我国的交通运输往多远化、综合化发展。

总的客运量以16%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铁路客运量以8%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公路客运量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增长,增长较不稳定。水运客运量增长幅度不大,基本呈稳定状态。民航客运量以15%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全球目前有19%的大宗海运货物运往中国,有20%的集装箱运输来自中国;而新增的大宗货物海洋运输之中,有60%至70%是运往中国的。这强有力的说明我国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水路运输能力。

三、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总量庞大,人均不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广人多的国家,地理环境复杂,所以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地位。下面就以铁路运输方面的数据来概括阐述我国运输设施总量庞大而人均不足的特点。

截止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万KM,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铁路路网密度小,运输能力差。

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

中国每万平方公里只有 公里,德国为 公里;英国为 公里;法国为 公里日本为 公里;印度为 公里

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中国在世界上排名 60 位之后。   按人口计算,铁路路网密度(公里/每万人)  中国为 公里,加拿大为 公里;俄罗斯为 公里美国 公里;法国 5 公里;德国 公里;英国 公里;日本 公里;印度 公里。

中国仅为加拿大的 、美国的 10% ,人均才 6 厘米,不及半根铅笔长,世界排名百位之后,铁路网人均密度在世界上排名第116位,

在134个有铁路的国家中排名116位,也就是倒数19位。具体来说,人均占有量仅为≈6cm。是美国的1/10,是瑞典的1/3。

从上述数据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我国铁路运输总量庞大而人均不足的这一典型特征。其实这个特征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普遍存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先努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使各种交通运输业都趋于完善,才能使国民经济更快、更高效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设施分布不均匀东、中、西部公路交通发展差距过大。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二级以上公路比重差距较大,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1个百分点,县乡公路无路面里程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

西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数量的85%和50%。 东、中、西部铁路发展差距也很大。我国的大部分铁路轨道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但铁路分布很少。西藏,新疆尤为突出。而新疆和西藏占据着我国30%左右的面积,但铁路里程却少得可怜。所以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让我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分布趋于平衡,分布均匀,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地域交流、经济发展。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

五、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市场化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更加专业化

随着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运输市场管制的进一步开放化,交通运输市场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吸引了众多外商和民间资本。

同时由于治理整顿,水运及公路运输市场行为和秩序进一步规范,运输机制已初步建立将或已用于指导市场;航空公司体制改革带动了民营资本的迅速融入,形成多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的格局,推动了运输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市场化的影响下,随着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等的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以铁路先后6次提速和公路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货物运输代理、物流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的及时性和延展性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着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运输方式也向着更高效、更快速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向着专业化发展。我国运输产业逐步实现了客货专业化,民军专业化,货货专业化的几个过程。出现专门运输货物的货轮、货机、货车、和专门运输旅客的客轮、客机、客车。近期表现为专用载货工具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运输某一类货物的运输工具,如集装箱船、集装箱拖车、集装箱平车、液化气船、罐车、散货船等专业货物运输工具。

由混运到分运是以运输方式为主体的运输对象专门化,目前还没有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但已经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迹象。比较典型的是海运,它几乎在全世界放弃了客运,而专门从事货运。铁路的发展已经到了客货越来越不兼容的年代。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铁路货运与铁路客运的兼容性越来越差,一般的趋势是国土辽阔的大陆性国家铁路以货运为己任,在将来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铁路货运而放弃铁路客运。国土较小的国家则以铁路客运为己任。 六、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最近在甘肃省庆阳市发生了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由于幼儿园校车与一辆货运卡车相撞导致21人死亡43人受伤,其中19名死者是幼儿。此次交通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对交通运输安全性的思考。

以上两幅图分别为我国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布局图,图中清楚地显示出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网典型的分布特征:东多西少,北稀南密。

上表是国家_统计的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数、受伤人数还有死亡人数的调查。根据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还有香港地区这些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交通事故发生数还是受伤死亡人数都远远大于这些发达地区。而与美国相比虽然事故发生数和受伤人数较之小,但事故死亡人数还是远大于美国事故死亡人数。由此可以分析出我国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较之发达国家很差! 公路交通中事故发生率最高,据统计,—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率已超过了10万人/年。是法国的10倍;是日本的11倍。 追究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 民众交通安全意识差,缺乏保护意识。在我国对于普通民众在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极为少见。行车安全等知识严重缺乏,导致一大批民众“大胆”开车,不系安全带行车,在路上横冲直撞。这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重大原因。

2. 交通运输设备落后,缺乏应有的功能。在我国存在很多“危车”,在农村尤为严重。无论公共交通还是个人交通都存在许多已经报废的“危车”行驶的现象。

3. 交通运输设备的短缺也是造成交通事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短缺,造成许多车辆严重超载。使车辆难以负荷而造成交通事故 七、公共交通的建设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未来交通运输的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用车出现在道路上,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倡议,着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最近几年,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公共交通设备。各式各样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地下交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地铁的广泛使用,地铁具有高效、快速、安全、运量大等优点。在人口多,面积大的城市是一种难得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第一出行交通选择。公共交通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中坚力量。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8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网络教学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教育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专业面向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和运行管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育重点在轨道交通运输方式生产作业过程的技术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定位于兼有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继续教育虽有基础、资源和载体,但总体上还不能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继续教育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伴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需要强化网络教育对校内学习的支持服务,推动优质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需要基于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输发展的人才需求。

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发展需求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探索面向行业发展和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继续教育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探索面向学习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推进,针对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的特点,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结合成人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参与继续教育学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设置。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面向社会对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办学,培养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掌握从事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轨道交通运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运营组织、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三、面向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交通运输的课程体系优化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践环节,优化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对比分析。通过与相关同类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升本)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都是轨道交通运输方面的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课程类型也大致相同,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就实践教学环节而言,其他学校只包含毕业设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环节三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知识―应用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着重工程实践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三个模块:①人文知识模块主要设置由“政治思想理论课”等系列课程构成的课程。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模块主要设置数学、物理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基本技能模块主要设置计算机类(数据库及原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英语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英文沟通、表达能力。

(2)工程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模块组成。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交通运输设备、运输规划、运输经济学、运筹学和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立科学思维方式。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线路工程、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货物运输组织、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

(3)工程实践环节以专业知识体系为主线,以专业基础型和综合型为内涵,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课程设计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①课程设计模块,在对比了各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针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车运行组织”、“车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以及“站场与枢纽规划设计”分别设计了相应配套的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毕业设计模块,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网络教学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考虑到参加继续教育学生通常都是在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缓解工学矛盾引起的学习困难等问题,保证和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网络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网络教学应由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5个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网络学习课程是核心。网络教学需要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开发中,需要制定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网络教学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时间安排,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撰写学习资源,拍摄和制作教学视频,制作互动学习课件,制作互动练习课件,使网络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以维持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为了确保网络课程学习的质量,还需要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系统的配合。

2.交通运输专业网络课程的筛选与设计。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核心的内容应当是网络课程的筛选、设计和开发。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一线的人员,存在工学矛盾,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网络课程的筛选网络课程的选择可以首先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线性代数及普通物理。这些课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受众广基础性强,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也大。

对于专业课程模板,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相结合,一部分学时分配给网络自学,一部分学时进行面授,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同学先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后,再由教师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这些知识点及其运用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课堂交流为同学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

工程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专业课程设计(运行图课程设计、站场课程设计、车站运输组织课程设计)涉及较多实际操作方法与技巧,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类题目通常结合交通运输工程的实际情况,每人布置一题,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交流与互动采用完成。因此,工程实践环节不适合开设网络课程。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9篇

新型交通运输论文

【关键词】统计指标体系方法

一、交通运输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①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即进入评价体系的指标应相互独立,指标之间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和推导关系。

②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关系。

③现实性原则。每项指标应该含义明确,简便易算,并建立在已有的统计指标、调查资料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能有现成的或能收集到的适当的代表值。

④可比性原则。从时空观点上看,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对于概念不清、无法测量的指标未做评价指标。

⑤指导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指标与实际的“对接”,以指导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改进。

⑦科学性原则。即每项指标的概念应科学,内涵应明确,指标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能够反映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综上所述,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对现有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为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今后的发展和调整作出指导。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交通运输指标体系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根据交通运输指标体系的内涵和主要特征,交通运输指标体系可以从设施水平、服务水平、管理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利用与环境影n向水平五大方面来衡量,这五大方面构成了交通运输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子目标层:

①设施水平。交通运输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具备较完善的符合本国经济地理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该设施网络应在适应本国基本国情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前提下,能够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因此,交通运输设施水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设施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指标。

②服务水平。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各类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服务。从这一要求出发,交通运输服务水乎可进一步由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③管理与技术水平。随着综合运输网络系统的日益完善,管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越来越体现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管理与技术水平可进一步由运输组织水平、信息化水平、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④社会经济效益水平。如其他产业一样,交通运输建设和运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正效益。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前者是指交通建设以及运输对其他部门及国民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后者是指交通建设以及运输对其他部门及国民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波及影响。除经济效益之外,交通运输发展还能产生诸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消除贫困、推动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巩固国防等诸多社会效益。

⑤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水平。交通运输建设与发展需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化交通运输应在满足各种运输需求的同时,尽量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外部不经济性。交通运输的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水平可主要分为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和环境影响指标。

三、交通运输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及特点

对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必然要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特点。, .统计数据的描述。

(1)绝对数和相对数。统计数据区别于数学数字的标志之一就是统计数据是由数据名称和数据数值两部分组成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整体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一般都以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因而也称为统计绝对数。绝对数数值是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的基础,将两个绝对数进行比较,既可以计算其数量差额,也可以计算其比值。统计学中两绝对数数值之比就是相对数。

(2)均值和标准差。均值就是算术平均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均值是统计学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因为任何统计推断和分析都离不开均值。从统计思想看,均值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心点或代表值,是数据误差互相抵消后,客观事物必然性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标准差也称均方差。它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所不同的只是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各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的正负值。

统计数据的显示方法。

统计表。在统计分析中,统计表已成为基本的表达及显示数据的工具。许多杂乱的统计数据,一经我们整理在统计表内,就变得清晰易懂,其不同变量或指标间的关系也就纸上,一目了然,绘好统计表已成为搞好统计分析的基本功。统计表大致可分为综合统计表及特殊统计表。综合统计表用来表达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的综合数量信J息、,如统计年鉴中大量的统计表可称为综合表;特殊统计表是表达某一特殊方面或某一计算过程的表,如在报刊杂志或论文中出现的统计表多为特殊统计表。要编好统计表,需要注意如下事项:首先,要根据制表目的设计表格的排列,合理安排横行标题与纵栏标题,使得统计表横竖长度比例适当,避免制出过于矮胖或过于瘦高的表,使得表格看起来清晰i醒目、舒服。第二;表头应包括表号(一般在表格的左上角)、总标题和表中数据单位。第三,不要忘记资料来源和必要的注释及说明。

交通运输本科论文 第10篇

如何学好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看看下面的学好交通运输论文吧!

如何学好交通运输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尤其发展城市轻轨交通,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发展城市轻轨      改善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如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我国大城市交通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增多,使城市公交客运量大幅度增加。加上经济发达城市私家车拥有量急剧膨胀,各大城市在不同程度均出现了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增加,乘车难,行车难的现象。许多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己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己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区域群的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由公共汽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快速轨道交通主要包括地铁和轻轨等组成。

小公共汽车与出租车载客量小,难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公共汽电车造价低,对道路条件要求不高,票价低廉是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但它载客量较小,发车间隔和站点通过能力有限,在单一的平面路网中,大量的自行车流与人流,对公交车的干扰极大,使机动车的速度降低,加重了交通拥挤和乘车困难。如遇到客流高峰时间与节假日,则交通状况更为恶化。客流量增大,车辆难以准时开出,无法完全满足几百万人口以上类似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2.城市轻轨是城市轨道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

根据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如下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

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

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发达国家在经历类似中国的情况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目前美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总客运量的31%,加拿大占38%,快速轨道交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交通工具。

地铁容量大、速度快,与其他车辆无交叉干扰,能最大限度地缓解交通需求紧张。但地铁运行在地下隧道,所以造价极高,目前,国内一条地铁线路造价已高达几十亿元,个别的甚至突破百亿元,在我国目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过高的造价限制了地铁的发展。为此,我国大城市应修建一种容量大,速度快,造价又低的交通系统,这就是轻轨运输。

轻轨运输是近几十年在欧美流行的交通方式。它由轨道电车发展而来,是一种小于地铁而大于有轨电车的中等运量的电动小火车,适用于大都市。能够在专用的车行轨道上运行单节电动车辆或由数节电动车辆组成的短列车。

城市轻轨是城市轨道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为迅猛的轨道交通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区域群的发展,在我国重庆、上海、北京等城市纷纷兴建城市轻轨。一时间,轻轨成为都市人的时髦话题。城市轻轨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能耗少、准点运行、安全性高等优点。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城市铁路及其它轨道交通形式构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它可以有效缓解人口与交通资源、汽车与交通设施之间的紧张关系。轻轨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现状的有效载体,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选择,它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乘客出行,使居民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轻轨也更符合绿色交通的标准,轨道延伸之处的大规模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更有利于环境综合治理。

3.轻轨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轻轨建设,它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从房地产开发和商业经营中,直接回收投资成本。城市轻轨建设将促进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加快住宅郊区化进程,使城市布局的不合理结构得以调整。轨道沿线将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并进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新兴产业的首选之地。新兴的生活住宅区、工业和商业设施,会在轨道沿线重新划分用地格局。轻轨建设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区域群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及城市发展的需要,突出城市的特点与功能,加速现代化的实现,会对城市布局、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住宅建设、市民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4.轻轨运输设备的特点及优势决定其具有发展前景

(1)线路。轻轨线路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采用地面、高架或地下,区间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在50m,线路最大坡度通常为6%,竖曲线最小半径500m,能以较小的曲线半径和较大的坡度适应城市地形环境。

(2)车辆。轻轨车辆一般采用六轴车(长28~32m)或八轴车(长37~45m), 宽,载客量较大,最大运行速度80km/h,最大加减速度均≤1m/s2,速度快,安全,爬坡能力大。

车辆编组灵活,一般可编1~4 节。

(3)车站。与地铁车站相比轻轨车站要简单的多,没有站厅层和售检票区,没有技术用房等,建设和设备投资少。轻轨交通还具有以下优势:

①轻轨交通均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环保、污染少。

②可在现有普通路面上开槽铺轨,施工方便,建成后也不影响其它车辆的运行。 ③也可不占用现有道路,建设高架路,开辟立体专线。

④有条件也可建在地下,成为“地铁”。

⑤可与其它列车接轨,直接通往外地。

⑥车容量可视实际情况增减,只要选挂适当数量的车厢即可。

⑦由于是专线交通,可以准时发车。

轻轨运输系统具有方便灵活,适用性强,综合了多种交通系统的优点:投资少,基本建设费用较低,约等于地铁的1/6;

运量大,约为公共汽车的3~4倍;

速度快,约为公共汽车的2倍;

运营成本只有公共汽车的50%左右;

适应性强,节能,污染少,票价低,安全舒适,比较准时,经济效益高。此外,还对城市发展有利,容易融入城市现有格局,有利于增加采用轻轨运输城市的吸引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经济发展。新型轻轨车辆噪声较小,低于现有公共汽车和卡车。由此可见,轻轨运输是一种填补地铁和公共汽车空白的交通工具,在公共交通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在提倡公交优先的今天应该很好地发展轻轨运输。

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也给轻轨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条件。目前,我国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近五十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近四十座,通过北京、上海、广州近几年的努力,地下铁道的技术进步及其装备的国产化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为轻轨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已从被动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转变成为主动的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轻轨的建设更是顺应时代历史之要求”,现今政府拉动内需,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轻轨建设成为可能,要抓住这大好机遇,加快地铁建设,发展轻轨交通。

参考文献:

[1]金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中国轨道交通发展投融资策略》

[2]世博会专题论坛《轨道交通——城市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3]PatricePelletier 《亚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