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最新7篇)

投稿:小范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VMI库存供货商管理采购流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不仅面临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也面临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的压力。因此,单个企业通过提高生产力、产品质量和采用先进技术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有限,企业与企业间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凸显,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一种最有效的新的竞争战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转向建立联盟或战略伙伴关系。当今,行业领头企业在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库存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背景

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动态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变化迅速、市场瞬息万变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的风险及竞争的压力,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日趋严格,供应商与企业之间逐步建立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发展现状

在西方国家,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对存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在存货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自工业化开始,西方国家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一直不断探索各种存货管理模式。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与方法孕育于卖方市场,在物质产品相对溃乏的时候,企业不愁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这个时期,企业存货管理思路只是从企业内部改善管理条件,加强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存货资产的安全,降低库存水平,VMI理论引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于国外对供应链库存的成熟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库存管理的研究是以国外物流专家的推理和结论为依据的,借鉴了国外学者的著作研究成果。库存管理一直是困扰各行业企业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物流界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专家已经认识到库存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三)发展趋势

现代存货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于买方市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技术不断的进步,顾客需求差异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丰富多元化,企业必须提高快速市场反应能力,适时调整战略。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焦点的转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其实践与理论也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得到完善。VMI模式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库存同样也是企业采购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而且是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的重要环节。有效地降低库存水平,控制库存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库存改善的实施

企业和供应商建立联盟的背后动机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其包含两个基本的信念:合作行为将减少风险,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排除浪费和重复努力,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风险。企业如果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将无法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而如果企业能在很好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外部供应商,将提高其生产、采购以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将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因而对供应商选择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己日趋重要,建立选择供应商的指标模型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迫切选择。

通过了解供应链的工作流程、收集企业相关数据、分析企业成功案例,及企业目前基本运营现状等因素对原材料库存的影响,系统分析问题所在,构建论文思路。以及通过对企业近三年来监测到的库存数据的分析,查找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经合实际,系统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管理,推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得出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

三、供货商管理库存的建议

总结国内外采购物流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本企业采购组织及流程、采购策略、物料分类管理、供应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理论指导并结合公司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企业采购物流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针对有时需求的不确定性,研究出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怎样用最低的库存来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各种优化方案达公司库存值最低的运营指标。

科技日益进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和市场的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需求日益多样化。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是保证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的保障性物流活动。通过加强采购物流管理,控制生产成本,调整企业结构,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采购物流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采购组织及流程、采购策略、物料分类管理、供应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理论指导并结合公司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建立物料分类矩阵,实施新型JIT采购模式,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建立新时期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等。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2篇

道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甩挂运输论文

摘 要:甩挂运输作为我国新兴的一种先进运输方式,近些年来倍受各界关注。本文通过对甩挂运输的背景、含义、意义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比起传统运输方式,它具有提高道路运输的合理化、降低总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等特点,是道路运输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甩挂运输、运输组织方式、经济效益

一、甩挂运输发展的相关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逐年攀升,进一步促进相关的物流产业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长的经济交易对道路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运输的模式,代表着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传统运输模式相比,甩挂运输能有效减少装卸环节,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车辆能源消耗,节省运输成本,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年来,甩挂运输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无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还是在结构调整等工作中,都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甩挂运输。

二、甩挂运输的简介

甩挂运输是指牵引车按照预定的运行计划,牵引车拖带挂车至目的地,在目的地点甩下所拖的挂车,换上其他挂车继续往另一个目的地的运输组织方式[1]。在甩挂运输实际运作中,牵引车与半挂车或挂车之间能够自由分离、耦合,通过两者之间的合理调度、接合,可以大幅度减少牵引车到达目的地后装卸货的等待时间,牵引车利用货物装卸时间去完成下一个运输任务,从而提高牵引车的运输效率,它的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甩挂运输原理图

三、开展甩挂运输的意义

(1)能够增加牵引车的有效工作时间,加快牵引车周转率,降低牵引车的购置费用,减少驾驶员的雇用成本。

在甩挂运输的工作模式中,牵引车到达目的地后不必等待装卸货物,卸下需卸货的挂车后再挂上已装好货物的挂车行驶至下一个目的地。这样不但消除了牵引车的等待装卸时间,还提高了驾驶员的工作效率。

(2)能够大幅度降低油料消耗,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

甩挂运输“一车一挂”或“一车多挂”的形式,均提高了牵引车的工作效率和挂车的吨位利用率,减少了车辆对道路的占用,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粗略测算,如果全国道路货运业能将甩挂运输周转量比重提高到10%,则每年可节省燃油折合300~400万吨标准煤,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0~850万吨。

(3)能有效降低相关物流成本,减少货损货差,满足生产企业实现零库存需求。

甩挂运输一般采用的是全密封厢式车或集装箱进行货物运输,在保证货物交接的准确、及时的同时,密封式的箱体降低货损货差几率,从而减少了事故理赔。其次,能响应生产企业“JIT”需求,实现零存库。

四、甩挂运输的应用现状

(1)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

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是最常见的甩挂运输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当地港口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港口与港口腹地之间开展甩挂运输。其中,浙江宁波依托其明显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网络成功试点开展集装箱港口甩挂运输,备受各界关注。

宁波港针对传统集装箱三点运输模式,按照专业化分工组织原则,将传统模式分三段多车实施,其主要方式为:在港区后方、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铁路集装箱中转站五公里范围内,建立港区集装箱物流运营中心;在港区后方、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铁路集装箱中转站五公里范围内,建立港区集装箱物流运营中心;在集装箱进出口量大的金华、义乌、温州等10多个地建立客户区域集装箱运营物流中心,加强了宁波港与其各腹地城市之间的联动,拓展港口腹地 [2]。据初步测算,在宁波港至台州之间采用该模式,可减少企业牵引车投资,效率可提高30~50%,成本降低30~40%,油耗下降20~30%,同时可以大大缓解港区提还箱压力,经济效益显著。

(2)公路干线甩挂运输

公路干线甩挂运输在货源充足、干线运输发达的广东、山东、福建、河南等地得到较好发展。其中,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推荐的.试点企业福建盛辉物流集团是成功公路干线甩挂运输的典范。

考虑到福州、厦门、漳州等线路目前的货源充足且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中,甩挂运输有货源保障;其次是福州与厦门、漳州、三明之间都有高速公路直达,均为开展甩挂运输作业较为理想的距离,,福建盛辉物流集团在福州、厦门、漳州和三明四个点、五条线路上进行甩挂试点。

开展甩挂运输后,盛辉物流集团几项指标明显提升:

一是货物运达的时效性显著提高。以福州至南京为例开展甩挂后,送货时间缩短了8小时;

二是提高了实载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传统运输实载率一般多在70%至75%左右;甩挂运输实载率基本上能达到90%,运输成本约降低20%;

三是车辆使用效率大幅提高,降低了企业车辆购置成本。采用甩挂运输方式,牵引车运行效率提高50%以上,减少50%的牵引车数量;

(3)生产制造企业内部循环甩挂运输

近些年来,甩挂运输还被灵活应用于某些大型生产制造业内部生产活动。湖南华菱衡钢目前试行内部循环甩挂运输,提高工艺流程响应能力,减少在制品损差,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衡钢将各厂房仓库设置为甩挂运输节点,各仓库保有一定数量的空挂车和装卸设备,以保证牵引车到达前能快速装卸货。牵引车根据各厂房的货运需求时间对运输车辆实行统一调度,一辆牵引车或多辆牵引车负责一个任务组的所有运输任务。该模式实行后,大大降低了衡钢内部车辆的空驶里程、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减少汽车司机的数量以及燃油费用和机械磨损,最后达到了既减少物流成本,又提高工艺环节响应度的目的。

五、总结

甩挂运输作为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已在国际多地得到广泛的应用。经实践证明,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甩挂运输在减低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升经济运行整体质量方面的收益颇为显著。随着经济贸易的快速增长,如何打造提效率型、绿色型、节约型的道路运输体系已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迫切课题。甩挂运输将逐步取代传统运输模式,会成为道路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雷萍成冬香, 甩挂运输效益及运营模式分析. 交通企业管理, (09): p. 12-13.

2. 汪月娥戴东生, 宁波港集装箱甩挂运输模式研究. 物流技术, (07): p. 42-44.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3篇

一、“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将教师专业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相应要求,特别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等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使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约束。同时,数字化网络资源使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随时与同事、专家合作。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促成“人机结合”(人与计算机结合),人机结合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互联网+教育”使学校形态变成了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教育服务。把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进行融合,通过位置感知、二维码等学习,让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教学模式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指导者,其从教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一转化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正逐渐走进课堂,甚至还出现了“弹幕教学”模式,即在教师讲课的同时,学生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疑问发送到教师的课件屏幕上,增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又不会打乱老师的步调。

二、“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认识与行动不足

通过走访一些院校,笔者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部分教师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下载相关教学课件、学习相关教学课程,并没有真正理清“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这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更没有认识到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去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不主动学习网络技术,还在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发明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逐渐提升,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变强,同时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断提升,追求个性化,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学习的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他们需要更高级别的各种移动终端和实体性学习资源。

(三)教学信息干扰与监控漏洞进一步凸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资源的膨胀必然会对教学信息造成干扰。首先,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很难找准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的时候却发现许多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上。其次,互联网上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其具有无序性、重复性、不确定性,学生处于鱼龙混杂的环境,很难甄别信息真伪。除此之外,这种模式下学习的自主性很强,很难进行监控。

三、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加强教师教育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资源,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首先,对教师应该加强现代技术教育,使其熟练使用多媒体等工具,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把教师、学生、教学融为一体,建立相应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设计移动互联网化的课堂教学,将互联网与教育进行融合;最后,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课堂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

(二)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

在学习生活中,由于互联网学习的平台的特殊性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规范的纪律对其进行约束。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了,但不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仍较为薄弱,因此就需要组建自律学习群或学习型团队。在组建自律学习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学生间、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团体,通过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自律学习群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监督,实现团队内外的双向交流,同时更好地共享资源。

(三)优化高等教育的保障

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高校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日程,提供相应的保障。

首先,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课程,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敏锐地辨别各种信息,对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理与选择。与此同时,让学生主动把网络规范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其次,建立相关的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与嘉奖游刃有余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老师。

最后,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与其他院校教师、各类培训机构、各类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杨银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6):4.

[2]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48-49.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4篇

安全标准化考评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影响了考评的进度和质量

7月《方案》的印发兴起了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标准化工作开展过程中,每一层级的行政主管部门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标准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内涵,这对主管部门的研究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本身宣传和学习的力度不够,认识不足,并没有把该项工作置于主要位置。许多地方到才开始关注和部署安全标准化工作,离底完成考评工作只剩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准备不足,尤其是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和进行整改自评,只能是仓促上阵、赶鸭子上架。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也影响了安全标准化考评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没有资金投入,严重削弱了考评工作的公信力

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内安全生产管理的大动作,不仅需要企业的全力配合,更需要政府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由于政府对该项工作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工作又必须完成,许多地方采取向企业收取考评费用的办法解决考评工作必须的费用,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从管理手段来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是行政主管部门强制性的监管方式,是在行使政府职能,考评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前提和基础,才能顺利开展工作。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配合政府的管理,在安全生产方面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考评费用不应在企业的承担范围内,不然就违背市场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行业导向不清晰,企业规避考核和监管的问题突出

道路运输市场的大门向社会敞开给整个道路运输市场带来极大的繁荣,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同台竞争的局面,也给行业导向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市场竞争中,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大量的私营车辆挂靠在较大规模企业的旗下,被挂靠企业通过这种形式收取管理费用,这就产生了挂靠车辆和被挂靠企业的导向和监管问题。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过程中出现的最极端的情况是:出现了靠收取“挂靠管理费”生存的企业,即企业备案记录的车有几百辆,但没有自备车辆,全是挂靠车辆,被挂靠企业对这些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基本上处于放任的状态。但是为了安全标准化考评,只能是东拼西凑地临时准备资料。因为权责不清晰、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分散经营等问题而给考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企业规避考评的现象突出,例如有些地方对普货运输企业的考评定在10辆车以上,一些企业为了规避考评,想方设法将企业的规模变为只有9辆车以下的小公司。政府如果不能对挂靠企业监管的松弛和对规避考核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出现道路运输行业监管的死角,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行业安全生产的隐患。

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企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_发布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指标体系是原则性和指导性文件,各个地方又对指标进行细化,形成评分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模式等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自评和考评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也有区别,用同一把标准化的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企业,难免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比如,指标体系中要求企业制定中长期计划,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夫妻店”来说,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去搞那些“高大全”的一套。再如,对大型企业的总部也要求有配套的站场,否则不能达标。因此,为了考评过关,一些企业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就有悖于安全标准化的实际意义,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考评的积极性,反映了标准的制定存在脱离道路运输市场实际的现象。此外,这次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有些地方不涉及10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有些地方不涉及5辆车以下的普通货物运输企业,而且从数据上看,这些小规模的运输企业数量在市场上占比不小,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就没有全面完成,安全管理上就出现了死角,客观上产生了把企业变小的导向。

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

由于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在实际考评中忙于应付考评,缺乏有深度的整改。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设计考评政策时,对考评对象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缺乏硬性约束。考评不是目的,考评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考评,推动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整改和提升。例如:挂靠企业的问题是考评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要优化道路运输市场,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必须对挂靠企业的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进行严格整改,整改不合格就注销,否则就会削弱考评对行业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持续的推动作用。

3对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探讨

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

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在经济新常态、民生新内涵的客观情势下,安全生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全生产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党和政府把安全生产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防止和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为此,要强化两个主体意识和责任,一是企业是安全生产主体的意识和责任,凡是不具备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企业都应整改,以至注销。二是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既是行政业务的主体,也应是所管理行政业务的安全监管主体。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负有宣传推动、组织协调、监管落实的责任。支持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独立地开展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日常监督资料。行业内安全生产水平应成为检验他们履行安全监管主体职责的唯一标准。

政府建立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向考评机构购买服务,增强政府和考评机构的公信力

交通安全生产在整个安全生产体系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交通事故也是人们在享受便捷、高效的交通服务时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发布的基于182个国家,覆盖全球68亿人口的《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道路交通死亡人数高达每年124万人,俨然成为世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公害之一,而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过去三年中交通事故统计人数每年约6万多,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交通安全在整个安全生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政府健全和完善对交通安全的财政投入既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是花小钱办大事。具体到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政府要建立专项的财政投入机制,向第三方购买服务,将资金投放到行业的安全管理培训、促进行业安全管理创新,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考评工作,切实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交通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评机构有购买服务的资金保障,就能够更加客观地行使考评职能。总之,建立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是确保安全监管主体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确保安全标准化工作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严格和规范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导向

在中央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中国迎来了第四次创业浪潮,道路运输企业同样在解决就业和创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性,道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企业规模的门槛可以放宽,但是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过硬,必须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标准,要将达标与市场行政许可联系起来,凡不符合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的,一律不得注册成立道路运输企业;已经注册成立但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的企业一律不批准从事道路运输生产经营活动。行政主管部门在严格和规范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通过第三方对企业的准入资质进行评审,最大程度上实现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严格市场准入和安全生产监管的大环境下,会形成企业的严格自律,形成行业的良性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文化,从而推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逐步提升。

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生产考评标准,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实行分类指导

安全生产标准化设立的条款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已具规模的中大型企业,但从企业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同规模的交通运输企业在安全生产投入的资况上差别较大,用同一套标准考评所有企业容易造成考评的形式主义和企业管理上的虚以应对。所以,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不同的考核版本,做到分类指导。例如:针对5台或10台车以下暂时没有纳入考评的微型企业可建立简要型版本,该版本直接与道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条件挂钩,考核过程就针对准入的基础条件进行审核和把关;10-30台车辆以内的小型企业可设立基础性版本,着重对经营者资质、运营安全管理、驾驶员安全培训、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工作场所的设备安全状态等一些基础的安全标准进行考评;对于30台车以上的中大型企业则可建立精细化版本,安全标准朝更加细致、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但是精细并不意味着繁琐,而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促进企业日常的规范化作业。考核过程既要按标准严格执行,也要切合实际实现分类管理,要抓住安全的本质,尽可能去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通过考评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不同规模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全面达标。

加强考评结果的跟踪管理,以考评为契机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

考评达标并不是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考评结果的跟踪和监督检查,没有达标的企业要停业整顿直至吊扣或注销经营许可证,对于基本达标但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企业要促进和鼓励设备的达标升级,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敦促企业进行整改并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所谓常态化管理,首先要在“常”字上提要求,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日常工作的实处,使安全标准化的管理成为日常管理的题中之义,消除工作的随意性,使整个工作流程常态化;其次在“态”字上下功夫,就是不断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驾驶员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全面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再次,在“化”字上做文章,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档案规范化、服务人性化,这是常态化管理的过程控制,也是衡量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标准。总之,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企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安全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本质定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中国道路运输行业多年安全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晶,它的开展对于提高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运输安全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会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与成熟。只要全行业紧紧抓住安全生产的主题,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安全标准化之花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现代物漉;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引言

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1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O.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率相比,我国物流效益整体水平较低,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很大.计算表明,如果我国物流成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即降低约8.3个百分点),则可节约物流成本17423亿元,这一数字约为当年新增GDP的82%,数量相当可观。

现代物流业有别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它是由服务分销业、运输业、装卸业、仓储业、邮政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货运业、包装业组成的复合型产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物流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物流企业发展的景气程度如何、企业家信心如何、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景气情况如图l所示。

可以看出,除2003年“非典”(SARS)出现和2006年物流产业赖以生存的能源价格上升导致我国物流景气指数有两次大幅跌落外,其他时期,我国物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较好的运行状态。但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7年物流景气指数报告和‘中国物流发展研究报告》(2002—2007各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地区物流景气程度差异明显对不同地区物流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已形成阶梯型。东部在市场规模、交通条件等方面已形成良性环境;中部由于东部经济的辐射作用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逐渐开始和西部拉开了距离;西部由于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对物流的限制,物流业并没有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加速发展,其最好的运行状态也只是与东、中部保持同幅度增长。由于基数上的差距,东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景气指数差异明显对不同规模物流企业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表明,大型物流企业运行状态良好,其景气指数平均值高达150以上,而中小物流企业景气指数差距不大。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消费者对物流运输的需求将向规模化、精细化、个性化、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在不能获得规模效应、也不能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其生存将越来越困难。更何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保护期已过,国外物流业巨头相继进入,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这也说明企业规模是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物流景气指数差异明显对不同所有制物流企业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表明,股份制企业的运行状态普遍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次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景气程度较差。这也说明所有制是企业发展和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并可能成为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灾害事故对物流指数影响明显图l显示,2003年发生的“非典”对我国物流业运行状态影响非常大,无论是企业景气指数,还是企业家信心都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几乎下降了60点;2006年能源价格的快速上升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也有明显影响,但企业家信心指数变化不大。可见,这两个事件给物流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建立物流业灾害应急处理系统也成为经济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区差异、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灾害事故等因素对物流行业运行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在分析我国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时应关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三、产业景气与物流业景气分析文献回顾

企业家创新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熊彼特认为,由利润动机引发的企业家创新精神为产业良性运行提供了最大可能,这点在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的实践中得到了认同。ll】如2001年3月2日_颁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七条对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上海为在2010年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并成为亚太物流中心之一,而在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施物流人才先行措施,大量引进各类物流人才。

市场环境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布罗代尔批评了熊彼特将企业家奉若神明的理论,认为首先是资本主义为企业家提供了表演的舞台,而后才是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及其表现。?孙早、刘庆岩通过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才能只有在合适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得以发挥,产业是否景气受市场环境制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并进而决定企业规模:14J单纯加强法治对产业景气程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大政府和非生产性政府对产业景气程度会产生阻碍作用。

因此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要考虑这些市场环境变量。高铁梅等利用合成指数方法构建了我国钢铁工业景气指数,指出指数指标具有先行、一致和滞后三种。

通过对比,我国物流产业景气指标虽然没有钢铁工业那么明显,但也具有这三种类型,在分析物流业景气指数的影响因素时应对相关变量作滞后处理。

产业景气指数在物流业分析中的运用魏众等针对物流运输的宏观调控问题,首先选取了能够客观反映物流运输景气程度的四类统计指标,然后定义了物流运输扩散指数和物流运输综合指数,最后基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物流运输扩散指数和物流运输综合指数,17l进而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把握物流运输市场运行的景气程度,以指数的形式反映物流运输景气程度的发展态势。杜潇潇等通过选取物流景气指标来构建物流市场景气预警系统。?二者都为我们准确把握物流业景气程度及其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思路。但物流业这一支撑国民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产业,影响其景气指数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在对其景气指数进行监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也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物流业景气程度或运行状态的好坏最终要归结为物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分析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素其实也是分析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除地区差异、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和灾害事故四个方面外,熊彼特对企业家创新制胜的推崇表明了人力资源对效率的影响,单纯加强法治可能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效用,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就是投资。我们也注意到,服务质量、品牌等都有可能对企业运行状态产生影响,但这些变量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作用有限,而且无法准确度量,同时代表资产规模的变量、人力资源方面的变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物流企业在服务质量、品牌等方面对产业景气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没有将这些变量纳入回归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影响现代物流业景气程度关键因素的重要假设:

假设l:持续投资带来持续的产业景气。投资尤其是政府对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进行的引导性投资,将带给企业家信心并转化为该产业良好的运行状态。

假设2:市场规模影响产业景气程度。居民最终消费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赢利机会,在较大的市场中,企业能够享受到规模收益递增的好处;反之,企业的投资活动将维持在低水平。根据经典的斯密分工理论,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进而决定企业的规模。钱德勒关于美国现代工业企业成长史的开拓性研究就一再强调,现代大企业之所以在美国最早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一个偏好相对一致、规模巨大的市场。

假设3:大企业比小企业更为景气。因为前者具有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大企业更值得信赖,在物流业中,规模非常重要,因为可靠性和信誉与规模成正比。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可能比大企业便宜,但它们更容易破产,预见性和收益可靠性都较差,因此,多数客户还不愿意使用。

假设4:外资、私营、合资物流企业景气程度高于国有企业。这是基于非物流行业研究得出的结论,姚树洁、冯根福和姜春霞的研究结论是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绩效高%。【9】一些早期的研究也发现,工业部门的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绩效要好。然而,也要认识到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中国国有物流企业仍然可以具有较高的效率。原因有二:一是国有企业规模大,并且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它们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具有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的历史。尽管非国有企业可能效率更高,但它们还没有建立起国有企业那样的信誉和可靠性。二是中国物流业市场的竞争仍不完善。事实上,国有物流企业享有非国有物流企业所不具有的许多政策和机构优势。所有制形式的净影响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以非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另一种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特殊的市场地位,而把这两种优势都结合起来的物流上市公司具有最高的景气程度。

假设5:单纯加强法治对物流业的景气程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假设6:增强人力资本可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企业景气程度。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十分重要,运输工具的操纵、保管等要求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业务联系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对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假设7:灾害事故影响物流业景气程度。基于近几年的分析可以得出该假设,但并不是所有的灾害事故都会影响物流业景气程度,如水灾事故造成极大的损失,但对物流业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至少从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变化上看不出来,甚至有可能由于这种灾害事故的发生,反而扩大了对物流的需求,从而提高了物流业景气指数也未可知,灾害事故对物流业运行状态的影响取决于物流需求的变化。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本文选取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30个省(市、区)2003~2006年的物流景气指数作为因变量,选取各省(市、区)物流业投资增长率、2003年期初人均cDP(QGDP)、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利润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BENTP)、国有物流企业资产变化比率即国有物流企业利润增长率与所在地区物流利润增长率的比率(sTATE)、各省(市、区)公检法支出占财政预算内支出的比重(L~w)、当地物流企业职工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抽样调查总人数的比例(EDuC)、当地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ACCID)7个自变量(见表1)来建立回归模型,并对以上假设进行分析检验。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反映的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连续4年共120个观测点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讧)=ocq+pIFINVES近一—l+B4STATEn—I+B5LAW矗一l+B6EDUCA—因变量LB00M。表示i省在第t年的物流景气指数,模型包含了前文定义的所有解释变量,下标卜1表示取滞后一年的移动平均值,、Bi(i-l,2,?7)是待估计的参数,代表误差项。将数据带入模型,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中,除了表示所有制的亚变量不显著外,其他变量都有预期的符号,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各因素具体影响如下:投资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投资活跃程度提高lO%,物流业景气程度将提高15%左右。这意味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加大物流设施、设备、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还没有办法与国外的大物流巨头竞争,但物流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迅速扩大物流企业规模,增强和国外物流企业竞争的能力。人力资本投入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现代物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业要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单纯加强法治对物流业景气程度的负面影响较大,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已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尤其是地方性法规由于适应性较差,加强这方面的法治反而会影响作为交易活动支撑环节的物流的发展。另外,灾害事故在10%的水平上也比较显著,因此,建立物流灾害应急措施相当必要,同时要利用保险等功能加强物流业风险分担。

代表所有制结构的亚变量表现不是很明显,这说明国有企业目前所享有的规模、政策和机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物流企业资产比重的上升并没有对物流业景气指数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结论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6篇

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不断推出,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再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将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加以应用,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对于人事档案工作的需求。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建设也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及机遇,怎样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及实践。

一、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现状

(一)具备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使用计算机设备,并且已经开始逐渐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工作,我国事业单位还在使用传统人工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数量不到百分之五,这也就是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已经具有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但是,我国彻底使用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大部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尚未彻底,存在的档案遗落现状。(二)不能够合理使用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不仅仅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使用。笔者在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使用人员进行调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只有在进行调整支撑或者是查询福利的时候才会使用人才档案,整个事业单位使用人事档案的人数不会超过全部人数的十分之一,即便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已经能够在局域网络上查询,那样事业单位使用人事档案的人数也没有超过全部人数的一半。由此,就能够发现我国事业单位并没有充分使用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二、时期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提高工作效率。事业单位使用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全部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自己一点点整理,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时间较多,并且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也较多,但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却无法保证。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新时期中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应该做到实时共享,降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数量,提高工作效率。(二)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应显著提高。新时期中,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保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娴熟使用各种管理软件。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量在降低的同时,管理人员就拥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身素养。(三)延长人事档案储存时间。事业单位传统人事档案是通过纸质保存,在使用人事档案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查阅记录,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工作效率较低及工作量巨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纸质人事档案在实际保存中容易出现损坏。纸质人事档案虽然具有客观性及直观性,但是保护人事档案才是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新时期中,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渐信息化,显著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数量,管理人员也不需要与纸质人事档案进行接触,降低纸质人事档案出现损坏的可能性,延长人事档案保存时间。

三、新时期人事档案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人事档案管理观念的挑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的个人信息及具有保密性质的信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档案的开放程度。新时期中,人们对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尤为重视,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手段,能够真正发挥出档案所具有的潜在价值,提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二)管理技术面临的挑战。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保密性,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的.政治信息,管理人员在保证人事档案完成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事业单位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具有较高的保密性,但是已经与事业单位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安全性,不仅需要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增加对于保密技术的研究工作,防止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出现泄漏问题。(三)管理人员专业水平面临的挑战。新时期中,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使用的技术种类逐渐增加,对于管理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加信息储备量,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四、结语

本文对于新时期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做了简单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向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J].档案管理,(03):86-87.

[2]陈奎武.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J].办公室业务,2014(23):178.

[3]陈卫华.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10):107.

物流运输市场分析论文 第7篇

管理更科学化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统称,具体内容涉及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需保证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才能尽快实现预期目标。决策阶段对管理过程和最终结果非常关键,需要管理者根据相关资料提前分析商讨,并结合当前形势、估测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考虑各类风险而做出的决定策略。过去的公共管理多依赖经验,缺乏科学数据的分析,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云计算能力飞速提升。不但可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现状,还能通过网络及时与群众互动,接受群众的反馈意见,从而使得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1]。

提高服务质量

从现代管理理念来看,公共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使管理逐步向服务领域靠拢,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更多新的需求。管理的本质特点是变革,与信息密不可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共管理服务日益多元化,不但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整个大环境也更加开放,为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以政府管理为例,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给人的感觉是命令发布者,如今政府管理提倡透明化,重视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公众需求的`个性化特点愈发明显,发展创新思维有利于跟紧时代潮流,及时调整策略,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2]。

降低社会风险

公共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风险,阻碍管理活动。比如金融危机、恐怖袭击,除了市场、人为风险,还包括自然灾害,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以自然灾害为例,过去的灾难抢救无论在方法还是技术设备上,都有其落后之处,成功率相对较低。创新思维不仅从经验上考虑,还会考虑到对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出新方法,提高成功率。金融危机亦是如此,全球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必须敢于创新,积极转变经济模式,遵循市场规律,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促进社会风险治理能力的提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