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选题(通用4篇)

投稿:小范

西方音乐史论文选题 第1篇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注重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及音乐分析方面,学科方面也只注重学科内的单一研究,而忽略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沟通和交汇,比如音乐与美术的交叉,音乐与哲学的结合等。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研究,而不去发掘其历史、文化背景所表达的意义,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深度思考与透彻了解,那么再多的研究也只是井底观天,研究结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学科。遥望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无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还是弥漫着宗教情怀的中世纪音乐;无论是宣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还是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无论是中规中矩的古典主义时期和彰显个性的浪漫主义时期,还是到后来别具一格的20世纪音乐,无处不渗透着西方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韵味。以宗教音乐为例,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宗教音乐占有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宗教音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各个时期都会看到宗教音乐的踪影,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进行过宗教音乐的创作。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D大调庄严弥撒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李斯特的《加冕弥撒曲》、柏辽兹的《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等,都是在表达音乐情感的同时体现出极高艺术价值和哲学思想的宗教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真实的心灵呼唤,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作曲家们试图营造一个舒适常态的氛围,创造一个澄明的时刻,让听者的心灵得到满足,让学者看到真正的内涵所在。

再如音乐与美学、与建筑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晚期的巴洛克时期,富丽堂皇的繁琐装饰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显示了君主的贵族气势,又突出了建筑的庄严宏伟。这一艺术特征也在音乐中被广泛运用。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量的装饰音以及将旋律由简到繁的转变使音乐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也恰好体现了这一风格是在一定的历史沉淀上形成的。另外,许多作品在音乐美学方面广泛运用,音乐形象通过旋律与画面的结合体现出来。比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是作曲家对亡友画家哈特曼个人画展的描述,作品中用听觉触摸触觉的效果,也是音乐学与美学的完美体现。

由此可见,要想对西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内是不够的,应该借助其他领域的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充实和丰富西方音乐史的效果,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于润洋先生曾说:“考虑到我国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关注,即扩大学科的学术视野,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融合和渗透,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要想将以上三点付诸实践,我认为还应从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授课内容上入手。当今在诸多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教学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而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中世纪时期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以及后来的20世纪音乐的学科指导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其后果导致学生对这几个时期的来龙去脉也相知甚少。可见,如果连最基本的整体西方音乐史教学框架都没有建立完善,教学模式没有进一步进行科学、严谨的改善,何以谈得西方音乐背后的大国文化。另外,纯粹叙述西方音乐历史事件而没有将与西方音乐相关的哲学、文化、历史、美学等恰当的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了阻碍对西方音乐史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大弊端。

西方音乐史论文选题 第2篇

一、西方音乐在中国文化上的定位

全球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已经不单单是在政治、经济上的保存着密切的联系,国与国在文化上的交融上已经由互联网传播为中间介质飞速的传播。在国际上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国际化,贸易也在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国际文化上的交流已经改变了各国的文化生活,各国的文化学习者也重新审视了原有的文化研究视角,作为无国际性的文化传播“音乐”成为了国际性的语言,并凭借音乐审美的独特特征使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化的先锋,率先传播到中国,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生活。

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人的思想逐渐被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也逐步进入了稳定的发展趋势,在物质精神上国人也有了广泛的追求。而这时外国的音乐家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乐坛上,使得中国的音乐文化精神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进入,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上凸显了出来,西方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上的凸显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中国近十年来,西洋乐器的演奏家多次登上国际性的舞台,并且受到了国际上的欢迎与认可,也让中国更多的音乐学者想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另一方面从中国数多的音乐餐厅、歌剧院等音乐表演性质的场所的来看,外国表演团体与外国音乐的演奏逐渐频繁增多,线如今更多的欧美流行巨星也受到当代中国人的狂热追捧。由此看来西方的音乐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方音乐史在中国学术上的研究

自2013年开始,中国的《音乐研究》为西方音乐设立了笔谈专栏,主要探讨的是西方音乐史学科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节目组还特别邀约了一批在西方音乐领域的学者共同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进入21世纪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科位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它面临着非常巨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并非仅仅来自于音乐学科领域的思潮转变和研究视野的转化,它还来自音乐学者本身对音乐姿态的定位与深入音乐学科“肌体”的文化思考。

如果将此话题作为2013年9月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的第四届西方音乐年会的中心议题,那么联想起来思考,更能体现出当下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前景、处境,西方音乐今后在中国音乐领域的重要性。

“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在中国音乐学术的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研究,二是西方音乐学术历史研究的审思。而其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前者,后者是在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承载历史意义的深层的学术考量。

对中国的音乐学界来说,对比与其他学科,最让学者们感到纠结的一个学科就是西方音乐史的研究,这一纠结主要在于,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让中国学者感到自己处于“他者”的地位上,感受到了”学术生存“的艰难。而西方音乐史的代表“古典音乐”与“艺术音乐”已经传入中国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传入对中国的音乐史有着很深刻影响。这也就表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研究、音乐的接受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息息相关。

三、以中国视野探索研究西方音乐史

以中国视野探索西方音乐史的主要目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的立足,对中国具有特色的西方音乐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视域的探索,全力搭建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能有共同、平等的对话平台。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特色,就是由中国学者去发现、创造“既具有西方音乐史的特色,又具有中国文化深邃、丰富、多元的特点”。

(一)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

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成果,是建立早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的方式基础上,并且它还是是否拥有话语权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除了西方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的研究范例之外,中国学者还应该努力的以自己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方式在中国音乐史上构建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简单来说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能够运用自己的“中国视野”去尝试。

(二)“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

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去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融合与对应。这样不仅可以找到中国音乐发展史的拓展空间,还可以改变一直以西方的方式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同时也改变了大多数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时只见于普遍性的观念上,因而忽略了西方音乐的特殊性的这一现象,因此这一做法有着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学者运用“中国视野”是可以改变西方音乐史语境的,同时也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被边缘、被矮化境况的有利途径之一。不然,中国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就可能成为西方文化的话语独白的追随者。

四、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发展上来说,当今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涉及的问题之一,也就是在单一的西方话语体系向多元化西方话题体系的转变。构建“中国视野”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模式之一。从学术的角度上看构建“中国视野”的基础理论,黑格尔曾给沃斯的一封信中的一段成为了“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理论依据,它不仅仅符合了宽容与多元化的时代精神,也顺应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观念和意识。同时这一理论也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是跨国界的一种超出原地域的霸权话语,并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义的话语,也就是“中国话语”。

中国学者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构建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方式以及对话语权的重视。当中国学者将中国话语融入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时,话语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反之,话语又成为了连接众多问题的核心。所以以此为基础点,再次展开对西方音乐史的新的认识。而在这样理论的构架下,不只是使“中国视野”的观念来研究西方音乐史冠有了原创的特点,还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同时它也保留了中国学者对研究西方音乐史发挥其特有的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西方音乐史论文选题 第3篇

邢维凯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情感论音乐美学是指西方音乐哲学、美学领域中一种将人的情感视为音乐本质所在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在整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①在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关音乐与情感关系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过。情感论音乐美学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对音乐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邢维凯先生的《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下简称《历程》)一书为我们找到了答案。通读《历程》全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开情感论音乐美学专著之先河,填补国内外专著研究之空白

《历程》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论述严谨。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念在西方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关音乐与情感关系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若干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始终进行不懈的开拓与探索。意大利音乐史学家恩里科・傅比尼在其《音乐美学史》中,将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一个与巴洛克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历史范畴来看待,英国学者马尔柯姆・巴姆的《音乐与情感》一书对音乐情感问题进行了归纳与评述等,但作为一项完整的、独立的音乐美学史论研究,史无前人。在我国,音乐美学尚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更需要加强对该学科的研究,《历程》的问世乃应时应势之举也。

二、系统性与通俗性相结合

《历程》以西方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为顺序加以论述,即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音乐思想与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冲突;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第四章:巴洛克音乐中情感论美学;第五章:18世纪启蒙运动麾下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第七章: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在20世纪的延续和演变;第八章:当代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的修正与发展;在结语中对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历史发展进行了总体反思并对中西音乐美学观念之异同及其历史成因进行了论证,这些是对现代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脉络的一个合乎实际的科学论证和概括,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三、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①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同上,p2

西方音乐史论文选题 第4篇

音乐的发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累积的过程,音乐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千年漫长的中世纪,教会是音乐发展的土壤,教堂是音乐发展的圣地,在中世纪及其前期,西方音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教会的音乐为中心。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欧州的音乐也逐步从宗教感情转向崇尚理性和追求人性的发展,同时,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创造了巴洛克音乐的辉煌并影响了此后整个欧洲的音乐文化。

公元500年到1500年,基督教开始对西方世界干余年的文化进行彻底扫荡,基督教文化一统欧洲。为了宣扬教义,在基督教宗教仪式中用歌唱的方式赞美上帝是重要且普遍的形式,因此,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作为宗教圣乐的音乐有着特殊的地位,音乐完全被教会所垄断,中世纪前期的音乐也仅仅只有宗教音乐的声音。

中世纪欧洲教会音乐的发展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作为基础的,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活动,如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等都是围绕格列高利圣咏去进行的。中世纪后期,欧洲民俗乐呈递进式发展,城市的复兴使多声部音乐逐渐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与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密不可分的。

在宗教圣乐笼罩下的欧洲,世俗的歌唱是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出现的。11世纪起,新兴的城市从欧洲封建统治相对薄弱的意大利兴起,并逐步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意大利各城市共和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地区。从13世纪起,商业及航海相对发达的意大利和北欧尼德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直接促进欧洲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基督教神学的笼罩下逐步积累,西欧内部文化开始高涨。文化的发展变化自然地渗透到音乐领域,艺术也由宗教寺院及封建城堡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民族音乐和世俗音乐最初出现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并逐渐在西欧普及,民族音乐及世俗音乐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德国利德等。意大利牧歌原是田园诗,在14世纪时开始有音乐家为之谱曲。当时的为牧歌谱曲的意大利作曲家有乔瓦尼·达·卡夏、达·翡冷翠、弗朗切斯科·兰迪尼等。这一时期意大利的牧歌曲例是:一首诗通常有二或三个诗节,各为三行抑扬顿挫的五音步诗句,配以相同的音乐,最后是过门,配以另外的音乐。同时期,意大利还出现了狩猎曲。狩猎曲是14世纪的一种与狩猎、捕鱼或与普通生活有关的意大利诗歌,配以描绘性的活泼音乐。这个时代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既采用神秘的宗教传说,也吟唱骑士的业绩,还歌唱爱情及自然景色,从而使音乐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感情,音乐与音乐家逐渐得到解放,音乐开始冲出封闭的教堂,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14至16世纪,西欧各国封建社会内部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新兴的资本主义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成长之初的资产阶级为了在政治上取得合法地位,首先向教会神学统治和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冲击。这种冲击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代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现世的幸福,注重尘世的欢乐,这一切逐渐唤醒了人的灵性和潜力,它使得人们对于知识地追求将逐渐超越对于纯粹神学信仰的追求,由原来的纯宗教性逐渐向世俗性方面转化。对于现世享受的追求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逐渐重视,自然会影响到欧洲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尽管在体裁、创作和手法上的革新与中世纪的音乐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但由于人文主义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关怀人性的价值取向与经院哲学的恰恰相反,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这一时期的世俗体裁得到了极大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所涌现出的大批成就卓著的音乐大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世俗体裁有浓厚的兴趣并丰富了世俗体裁的内容。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牧歌作为一种吉乐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16世纪的牧歌歌词为自由体,最早结集出版的牧歌集于1553年问世,音乐风格由弗罗托拉歌派生而来。用这种风格写作的先有韦尔德洛、费斯塔、阿卡代尔特;继起者有维拉尔特及其门生奇普里亚诺·德·罗勒,他们在歌词的表现力和技巧手法的运用方面扩大了牧歌的范围。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牧歌又有了新的奉展,它们采用模仿式复调写作,大多为五声部,歌词中建量采用描绘性词汇与象征手法,并逐步从模仿式牧歌过渡到由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二重唱或三重唱的牧歌(即强调歌唱的戏剧性)。除牧歌外的其它世俗体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欧洲音乐史上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人物迪费创作的主要体裁除经文歌外就是世俗的歌谣曲;若斯坎·德普雷、L·奥布雷赫特和H·伊萨克还运用意大利、德国民间歌曲的形式,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这些新的体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此外,在16世纪后期,以歌唱家G·卡奇厄、作曲家蒙V·加利莱伊和业余作曲家P·斯特罗齐为代表,形成了一个自称“佛罗伦萨伙伴”的艺术小组。他们试图恢复古代音乐与戏剧、诗歌结合的形式,主张突出曲调,对位声部只作伴奏,开创了主调声乐和数字低音的风格,为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复兴音乐与近代音乐的衔接架起了桥梁。

其次,世俗的复调音乐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欧洲的世俗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世俗音乐的繁荣,宗教音乐也受到了世俗音乐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革,从而使欧洲音乐超越了对纯粹神学韵的追求,而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融合成就了后世西方音乐的辉煌;伴随着世俗音乐的兴起,宗教复调音乐也相应发生了变革。G·P·帕莱斯特里纳的创作受到世俗风格的强烈影响,寻求复调与和声的平衡,形成宁静、明朗、清澈、和谐的新的复调风格,并开创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单乐章弥撒曲的固定歌调题材有的取材于世俗歌曲。到16世纪,新的经文歌更重视高声部旋律的生动和节奏的流动性,它本身不再被宗教礼仪所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从精神上承载着人文主义的伟大精神,从技术上进行了巨大革新,题材上的世俗化与写实精神,音乐家承上启下的伟大建树,体现了特殊的历史特征,推动了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5、16世纪工业技术及自然科学的成就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14世纪初,在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渗透到了乐器制作领域。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意大利已有了分工细致的乐器作坊。乐器作坊的出现导致了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从而使一些新的乐器被发现并制作出来,增加了供作曲家选择的乐器,为日后配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乐器是小提琴。从16世纪后期小提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器开始定型。小提琴制造业兴起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里莫纳,在那里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家,他们把小提琴各部分的比例确定下来。到巴洛克时期,克里莫纳已经成为全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制作中心。伴随小提琴制造业的发展,16世纪后期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演奏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伴随手工作坊的出现,印刷术广泛应用于音乐领域。15世纪后期意大利就已结集出版经文歌及弥撒曲,1553年最早结集出版的牧歌集问世。法国出版商阿唐南·皮埃尔(约1494-1552年)采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大量的尚松、经文歌、弥撒曲、琉特曲与管风琴曲;铜版印刷术运用于音乐领域,促进音乐的传播。英国音乐出版商托马斯(约1535-1609年)在16世纪末出版了同时代英国作曲家的重要作品《诗篇、十四行诗和歌曲》、《阿尔卑斯山南音乐》、《拉丁语经文歌集》以及莫利、威尔比和贝特森韵牧欹。特别是在16世纪后期,铜版印刷术应用于音乐领域,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得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1566年和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尼德兰与英国爆发。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了在政治地位上取代封建贵族阶级,发起了强大的思想攻势。同一时期的意大利虽然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但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同时代的欧洲是最先进的。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市民阶层的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变得空前活跃。世俗音乐活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歌剧的诞生,歌剧的诞生又促进了公共剧院、音乐厅的广泛建立,随之发展的是酒馆、集市等公共场合的音乐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这一切又促进了乐谱出版、乐器制造业的繁荣。这些都为新时代新音乐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

世俗音乐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歌剧的诞生,于16世纪末脱胎于牧歌,歌剧出现不久就取代了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并从意大利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

最早的歌剧出现于1600年。歌剧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诞生标志着巴洛克音乐时代的开始。伴随歌剧诞生而出现的是公共剧院。1637年,威尼斯向普通市民开放了圣卡西亚诺剧院,这是历史上第一家公共歌剧院,歌剧从此开始走出王公贵族的宫廷,走向普通市民。17世纪中期,威尼斯便开始进入歌剧的黄金时期。全市共有16家歌剧院全年分几个演出季节上演歌剧,一大批有才华的音乐家和剧作家为之谱曲、写作。此后,法国、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先后建立了剧院。剧院的出现,为音乐的普及和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使得高雅音乐不再仅仅为上层社会所垄断。

伴随城市的兴起,欧洲从14世纪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人民开始走出中世纪,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欧洲的社会结构,由封建主义逐渐演变为资本主义。这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原本相互分离隔膜的人们,现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了共同生产生活的洪流中;原本强制性的人际关系,现在向着自觉自愿的分工协作关系转化。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的转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欧洲的音乐。人性的解放,促进了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欧洲的世俗音乐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单纯的牧歌演变成了牧歌剧,世俗歌谣曲也逐渐演绎成了田园剧。牧歌剧与田园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促成了歌剧的产生。歌剧的产生真正地改变了欧洲的音乐生活,伴随歌剧而出现的剧院、音乐厅开始取代教堂成为音乐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歌剧因剧情发展的需要,重视发挥器乐伴奏的烘托作用,促进了器乐的改进与发明;歌剧这一生动活泼的新体裁后来又被教会所利用,产生了清唱剧(亦称圣剧或神剧)。音乐领域里的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美]亨·房龙,齐植瑜等译,《人类的故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高福进.《地球与人类文化编年:文明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