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励志故事(合集10篇)

投稿:小范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1篇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2篇

在扶风山麓阳明祠举办的

“可感可知阳明文化“论坛。

这次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在结合实地探访后,首次发布的贵州阳明·问道十二境人文景观影像。王阳明行迹上的贵州山地自然之美,人文底蕴,尽在其中。

“阳明·问道十二境”人文影像展览。

活动现场里,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从人文地理视角出发,以“境多奇绝”“龙场悟道”“知行合一”三大维度,基于贵州山地、水系、城镇的历史发展与特点,解读王阳明入黔之路上的贵州文化底蕴,以及王阳明对贵州文教、民族团结以及边疆巩固做出的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这次风物之旅,也对“阳明文化如何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这一问题作出了回应。知行合一,正是精神内耗的解药,可感可知的阳明文化,就在行程里的每一刻精彩瞬间。

风物之旅团队跟着王阳明“打卡”贵州。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3篇

夜深了。

忙了一整天,有些疲惫的王华终于放松下来,走到床边打算躺下。

这时,他似乎突然想到什么事情,于是转身向外走,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王华走到另一个房间的门口,朝里面仔细看了看。确认房间里没有了光亮,王华才放心地掉头回了自己房间。

“这小子终于睡下了。”

王华舒了一口气躺了下来,闭上眼睛,沉沉地睡了过去。

不久,另一个房间里亮起微弱的烛光。

烛光下,一名清瘦的青年摊开书本,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样的夜读,对王守仁来说已不知道是第多少次。

这些深夜里,他读过的古书已不知道有多少卷。

效果也非常地明显。

弘治六年(1493年),才华满溢的王守仁在京城参加会试。

然后,落榜了……

当时的王守仁,已经是一个很受人瞩目的青年天才。所以,他的落榜让不少人觉得诧异。

才高八斗的王守仁同学,怎么也考挂了呢?

但我估计,他自己应该不会对这个结果感到太意外。

毕竟,他深夜苦读的那些书,考试大纲里都没有啊……

那一个个深夜,当同学们都在认真阅读四书五经的时候;王守仁同学,却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诸子百家、文学历史的浩瀚世界里。

他看的这些书包罗万象、各有千秋,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考试不考。

虽然王同学白天的时候也会读四书五经,但大考当前,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天天熬夜,聚精会神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你每晚躲在被窝里,六神无主读金庸……不挂你挂谁啊。

经过一个又一个深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学习搞砸了。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有点担心儿子受到精神打击。

毕竟,生在我王家,考试落榜了还是会有不小的压力吧。

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也就是:状元。

明朝的状元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要稀有的多,3年、全国、才出一个。

状元的天才儿子竟然落榜了。王华的不少官员朋友也来他家宽慰他们。

其中一位朋友,就是当时的主考官李东阳。

看着年轻的王守仁,李东阳开玩笑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这一科没有考中,但是来科肯定能够高中状元。这样,你不如写一篇《来科状元赋》吧。(所谓“这一科”、“来科”,大概相当于应届和复读)

让一个落榜生写《来科状元赋》,真是头一回听说,也不怕人家原地崩溃给你看。不知道李东阳考官是真心来宽慰的,还是真心来搞笑的……

但不得不说,王守仁同学也真是心大。人家让他写,他还真就写了。

据记载,当时,王守仁挥毫泼墨、提笔立就。他父亲的朋友们在一旁围观,纷纷惊叹:天才!天才!

但很显然,有人看到王守仁如此高调,也免不了心怀忌恨。

狂,你就接着狂吧。

三年后,又到会试时,天才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的第二次机会。

只不过,等待这个“来科状元”的,是又一次落榜的无情消息。

据说,他落榜的原因,就是遭到了忌恨者的压制。

而这一次,王守仁又发出了惊人之论。

他宽慰同样落榜的考生,这样说道:世人以不得第为耻,而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人们都以落榜为耻,而我呢,以因为落榜而影响心态为耻。

我估计,被他宽慰的考生应该非常无语:

忽悠,你就接着忽悠吧。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4篇

迅速平定谋反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

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王阳明迅速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却有功无赏,反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身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王阳明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不顾许泰等人的阻碍,夤夜赶到了玉山县(隶属广信府)的草萍驿站。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破口大骂王阳明,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以免荼毒百姓。王阳明为天下苍生着想,一直抗拒皇命,不肯交出俘虏。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三),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_王阳明。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二)》(《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

感悟: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倘若我们面对毁誉荣辱而动心,比如听到赞誉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听到毁谤就如丧考妣,那就是以外在的东西主导了我们的内心,让你跳你就跳,让你哭你就哭,这和木偶有什么区别?只有当我们面对毁誉荣辱不动心时,我们才能随机而动。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5篇

但事实证明,王守仁同学真的不是一个大忽悠(打仗时除外)。

相反,他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

这份较真,在另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守仁早年间,也对程朱理学产生过不小的兴趣。

毕竟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而程朱理学,是当时教人学做圣贤的官方门径。

他和好朋友钱氏也一致认为,要成为圣贤,必须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学会“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格物穷理)。

于是,王守仁和钱氏这两个不安分的青年,干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格竹。

王华的官署中,种了不少竹子。

于是,两个青年便决定,从竹子开始“格”。他们面对竹子,不分昼夜,沉思冥想,希望从中“格”出道理来。

效果同样非常明显。

三天之后,钱同学就积劳成疾,病倒了。

王守仁没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因为钱同学精力不足。

事实证明,王守仁的精力确实要比钱氏旺盛不少。

具体来说:是旺盛四天。

七天之后,王守仁同样不出意外地病倒,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

经过一个又一个日夜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守仁又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此时的王守仁,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做圣贤太费精力了……看来我们没有这个精力,这个圣贤,不做也罢……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6篇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_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_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7篇

像这样不顾一切地投入,带来严重后果的经历,在王守仁身上发生过许多次。

他听道士讲养生之学,听到入迷,“成功”地把自己的新婚之夜给搞忘了,让自己的老丈人焦急万分地寻找了一个晚上。

他步入仕途后,仗义执言,触怒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又“成功”地把官位给搞丢了,被贬为一个小小的贵州龙场驿站驿丞。

而多年来的殚精竭虑,对他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他的身体变得很差。格竹七天,让王守仁大病一场。贵州龙场的几年困苦生活,同样让他落下了一身病。

离开龙场后,王守仁担任了七个月的庐陵知县。当时,他在给庐陵父老子弟写的一封告谕里就说,自己因为多病,没有能为大家兴利除弊。

此后的戎马岁月中,他更是饱受肺病之苦,病情愈演愈烈。

1529年,奉命在两广地区征剿的王守仁,发现自己已经病到不能坐立的地步。于是,他上书朝廷,希望能回到家乡养病。朝廷迟迟没有批复。

大概是觉得自己身体真的不行了,王守仁决定不等了。他径自启程返乡。

可惜的是,这一次,王守仁再也没能完成自己的这个心愿。在路途之中,他便溘然长逝。

去世之前,他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一年,王守仁57岁。

他的父亲王华去世时77岁。而王守仁的祖母,更是活了九十多岁。从王守仁家族的身体状况来看,他毫无疑问属于早逝、属于过劳死。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8篇

故事背景:

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9篇

这些不愉快的故事,有没有可能避免?

比如,如果他真的能更爱惜自己的身体,多活二十年,他的学说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在脑海里假设过这个问题。

直到后来,当我尝试用王守仁的视角去看待这些经历,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两个字:代价。

不可避免的代价。

王守仁是从小就立志要做圣贤的。

他有一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句话听起来是很励志的。

但可能很少有人会从反面去想这句话:立大志,也就意味着同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王守仁不是那样以牺牲科举为代价去广泛阅读,他可能是会像他父亲王华一样,在科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如果王守仁不是那样以前程为代价去触怒刘瑾,他可能是会稳稳当当地做一个优秀的官僚。

如果他不是以身体为代价,去七天七夜地格竹、去没日没夜地征战,他可能是可以安安心心地颐养天年。

但他既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也就同时选择了这条路上的所有代价。

这条路有可能会彻底失败,但是这些代价,却一分都不会少。

京剧业内的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或许才是王守仁所谓“立志”的最好注脚。

王阳明励志故事 第10篇

走出贵州,生发壮大的阳明心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关乎每一个人的学问。

王阳明晚年在浙江绍兴府重建“稽山书院”时,听讲者就多达数千人。即便在江西剿匪平叛公务繁忙期间,平时前来求学论道的人,也挤满了王阳明的住所。被顾炎武在《明儒学案》称为“舌胜笔”的王门第四代弟子罗汝芳,更是一位重量级“大V”,万历四年(1576)他在云南腾越的一场讲会,就“遍塞场中不下四五万众”。


《先生训士四条》木刻版,现存于阳明祠。摄影/陈伟红

王阳明之前,儒家是只囿于精英士子的学问,王阳明之后,儒学才真正走入普罗大众,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高度。与此同时,阳明心学也对精英士子产生极大影响。纵览龙场悟道后五百余年,阳明心学的拥簇,既有徐阶、张居正这样力挽狂澜的朝堂重臣,也有黄宗羲这样的学术大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风云里,阳明心学更是与西方思潮碰撞、交织,涌现新的活力。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就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学校里不断演说自己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生发出的“先行后知”理念,以致许多调皮的学生称他为“行知吾师”,他便直接改了自己的名字。

正是如此自上而下的大众影响力,才让阳明心学如同一阵新风,吹醒了明代僵化的官学文化系统,启蒙明末清初的思想大潮。心学的诞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与此同时,阳明心学通江越海,东传日韩,进而广泛影响亚洲与世界,其发端地贵州,也成为心学“圣地”。

阳明祠里的日本阳明学者诗文碑刻。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几位日本来客,探访修文阳明洞,书“阳明小洞天”一幅,其中著名日本阳明学者三岛毅还留下名诗一首——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如今,在贵阳的阳明祠,依然保留着诗文碑刻,可见阳明心学对海外的影响。

这次日本人的“阳明朝圣之行”,意外还引领起一波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留学潮流。源起于阳明书院”“贵山书院贵州大学堂就在此时选送“有志之士”150人赴日本公费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大多活跃于中国社会各界,在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时期纷纷成为风云人物,走出贵州,影响中国。

达德学校见证了清末民初的贵州文教变迁。摄影/陈伟红

其实,对于贵州人而言,积极刚健的“知行合一”精神底色,在这片土地上从未改变。从明末清初时“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后发雄起,到清末民初时“万马如龙出贵州”的巍然盛况,从如今万桥飞架的中国故事,到“村ba”“村超”全身全心投入生活的热情……在贵州如何治疗精神内耗?就在每一个人的火热生活之间。

风物之旅团队在福泉山学习太极拳

感受当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