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共10篇)

投稿:小范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1篇

一天,窝在家里写作业时,突然碰到了一道难题。我不会做,心里非常郁闷。我就用笔在草稿本上乱画,把一页草稿纸画得稀里糊涂乱七八糟。我爸爸说道:“态度端正一点,不要这样。”我那是应为郁闷就偏不听,便说“我哪里态度不端正了。”听了我这话,爸爸生气的说“一个人不管成绩好不好,首先你必须要对这件事的态度、心态要端正。”我听到爸爸说的有道理就小声的说道:“我知道了。”接着他继续对我说:“还有你说话时语气不要这么凶,这对别人不礼貌。你应该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听了爸爸的一番话,我被打动了,所以以后我以后遇到了这样的事就会把心情平静下来,再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还有一次。那时是中午,我们开饭了。我自己就先一个人做到桌子上,等姐姐把饭端上来。一端上桌我就要准备开吃了,可爸爸一下叫住了我。我问他;“干什么呀!我还要吃饭呢。”可爸爸却说:“爷爷、奶奶都还没吃,你叫他们了吗?”我瞬间无语了,我知道我又错了。于是爸爸又开始给我讲大道理了:“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应该尊老爱幼。吃饭应该先叫爷爷、奶奶,他们来了我们才能吃。吃水果时不管是什么都要先问他们吃不吃。如果他们身体不舒服就要帮着他们做事,爷爷奶奶说的话要听,他们都是为你好。你还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我们辛苦地在外面打拼,爷爷、奶奶从小把你带大,要懂得知恩图报。有句古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爸爸说了这么多,还不是一个孝字吗,我一定会听你的。

还有一次,那时候我们在桌子上吃饭。我在一盘菜里面翻来翻去,而且还只吃那盘。爸爸说:“你在那里面找什么?”我说“找姜丝呀。”本来以为我没错不会被骂。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我错了,错大了简直是大错特错。爸爸说:“吃饭时各种菜都要尝一尝,因为各种菜圾它的维生素,吃了对身体好。而且夹菜时不要在菜碗里翻来翻去,这样不仅不卫生还有些不礼貌,让别人看了会在背后和别人议论你的。”我有一些不好意思地说:“嗯,我知道了。”

说了这三件事,爸爸就是教我做人态度端正,对人礼貌尊重,知道孝敬老人,吃饭不挑食。这些道理让我铭记于心,我心里暗暗地想,以后一定能做到。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2篇

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的积淀,即人类文明的不断充实和扩大,如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与此有关的信仰。

据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曾经一本正经地问过:“我学这些东西能得到什么呢?”欧几里德沉默片刻,叫来仆人,吩咐说:“给他六个铜板,让他走吧,这是他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清楚这个学生当时的反应,也许他会面红耳赤,幡然悔悟,也许会理直气壮地接过铜板,扬长而去。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欧几里德还在,他的大部分不是为铜板而学习的学生留了下来,在那个时代里,欧几里德们占多数。他们研究算术是为了观察思考数的性质,唤起思考的能力,引导心灵超然于变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着本质和真理;学习几何学是为了引导灵魂接近真理和激发哲学情绪,以便了解关于永恒存在的知识,进而掌握“善”的本质,使人的智慧和能力更趋完善……对于他们来说,这与其说是一种理想,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成为他们生存方式的一个部分。

但不知什么时候这一源头不再流淌智慧,汩汩而出的只是知识。对知识的狂热追求淡化甚至吞没了对智慧的渴望,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但是由此导致教育界出现的种种现象就不奇怪了:我们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教育书籍和文章,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花样翻新;人们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我们的素质教育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如何实施真正素质教育至今没有搞清楚,结果把素质分割成各种技技巧的训练和知识的堆集,而与智慧无关。因此,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包括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上回归生活

1.创设情境,知理导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课教学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它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爱护集体的荣誉”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预先设置好这样一个场面:几支粉笔和一块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户开着,钩子却没有钩上。上课时,笔者先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讲述为什么要爱护学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要求。最后,笔者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爱护学校的财物。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没有爱护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认真仔细地观察。没过多久,就有几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笔者请他们依次找出需要做的爱护公物的事。学生有的捡起了粉笔、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户的钩子钩上……笔者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呀?”学生有的答:“钩子不钩上就会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会被人踩坏。”……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创设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要求,达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静到动,体验情感。教材是静态的,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要把教材上“静”的教学内容变成“动”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条件,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被充分激发出来。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这篇课文由两个主题活动构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题二第2课时还安排了“我爱做家务劳动”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几幅学生做家务劳动的图片,是静态的,而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观察,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产生做家务劳动的愿望与行动呢?笔者补充了一组录像,播放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急急忙忙买菜、烧饭、扫地、洗衣服等情节。学生观看之后,联系生活实际,在脑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从父母的满头大汗中受到震撼,体验到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萌发了“我也是家庭一员,要多做家务劳动”的愿望。这一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的补充内容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巧用事件,升华教育。有时候,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变为课堂生成资源,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家庭”的喜欢:“我喜欢前面的大黑板,老师在上面写,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班里的小朋友,下课了可以一起玩,可开心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笔者以为他要回答问题,于是叫了他。“老师,刘远(化名)流鼻血了……”这位学生着急地说道。笔者一听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学生在流鼻血。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笔者忽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突发事件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想到这,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了这位学生对同学的关心,并快步走到这位流鼻血的学生身边,扶住他,请他抬起头,防止鼻血再流下来,然后焦急地问全班学生:“孩子们,刘远同学流鼻血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他同学看见老师的关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达成共识:“请刘远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着他到医务室去。”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使全班学生和流鼻血的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爱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把每一个同学都放在心上,从而使学生间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体验到在教室中的学习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反之,如果笔者简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即刻带这位学生到医务室去而让其他学生留在教室自习,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别说触及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活动成了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品德与生活课属于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话题和图例都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范围内,其活动方式极为丰富,而且涉及面广。这些活动的设计启示着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地研读教材,根据本班的实际,很好地利用这些活动。

1.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活动题材。新课改理念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正确把握,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及思想动态,发现、提炼活动的题材。在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关于交通安全知识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不仅要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小常识,而且要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伤害,还把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放在最后。为了让一年级的孩子对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标志认识得更加清晰,在课堂上笔者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笔者用相机拍摄的交通标志一一贴在黑板上,开展了“请让我来告诉你”活动。通过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标志的含义,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标志的含义,教学效果良好。

2.创造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事件、情境,以唤起、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学《我爱做家务劳动》一课时,笔者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唱一唱(唱《好妈妈》)、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务的录像)、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一学(学小老师做家务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务的辛苦,激发了“我要做家务”的愿望,逐步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生活经验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情感得到丰富、细腻和纯化。

3.把活动做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作为课堂景观来点缀教学过程的。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把每个活动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注重过程、反馈,通过教师的引领,使活动做细,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就如笔者前面举的学生流鼻血这一事例,如果笔者只顾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这个新的生长点的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经营活动,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三、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感悟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两节课能够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程标准在“知行统一”原则里,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课要提高实效,必须向课外拓展,与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笔者认为这种拓展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进行。

1.课前开展实践活动,充实课堂教学。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生活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轻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如教学“变化中的社区”这一内容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变化。学生有的请爷爷、奶奶讲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用笔画下了美丽富饶的家乡,有的写出了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进一步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2.课后开展实践活动,深化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想达到目的,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教材中留存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如学了“我爱做家务劳动”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坚持做家务劳动,并让家长在家务劳动卡上做出评价,一段时间后在班中开展“我是能干的小主人”评比活动。这些课后活动很好地把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最好实践。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4篇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一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准则。中华民族素来以严谨的作风和得体的礼仪闻名于世界。而这,全都归功于良好的家风家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良家风的典范。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孟母为了把他教育好,曾经搬过三次家。刚开始时,孟子的家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经常看见送墓扫墓的情景,于是总学着跪拜、哭嚎。孟母认为这样对孟子的影响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闹市附近,可孟子又学起讨价还价来,孟母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每天看到的都是富有学识的读书人,听到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便跟着读起书来。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一气之下,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说:“你学习就像织布一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成,而现在你逃学回来,就像这快织好的布一样,以前的功夫都白费了。”孟子听后如梦初醒,开始努力学习,终于成了有用之才。试问,若孟子没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他还会有以后的成就吗?

无疑,孟子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家教。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学习人生基本准则的地方。家庭教会我们辨别好与坏,善与恶;教会我们面对成功与失败,平坦与崎岖;教会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朝着梦想前进。

有人会问,难道家教一定是摆大道理吗?其实不然。回望我们的童年,长辈对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而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粒米、一根线”,也许就是人生长跑的起点。或许我们早已听腻了长辈的唠叨,厌倦了父母的教导,但这生活中不经意间刮过的一阵阵“耳旁风”,就是我们的家教。这些似乎被我们轻视的“耳旁风”,其实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做一件事前,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会不会对某个人有影响,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改变,正是家教使我们受益之处。

一个人一生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他的家教。我们身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自我勉励,秉行并传承良好的家风,为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5篇

我出生时,父母给了我一个美丽的世界。世界也因出生而变得更美好。珍惜生命是和平与稳定的象征。

生活是独特的。这里的生活是脆弱的,需要改进。没有和平,就没有生命。当我在安静的教室里听课时,我的头脑会被扰乱,我的身体会感到不舒服。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生或死,它们可以不时地转世,生命就像一条向东流的河流没有回头路了。

据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我可以珍惜。生活不是画在纸上的画。如果你错过了,你可以画得更多。生命不是一棵绿色的长树,它不能长时间站在风雨中,它不能纵横。我热爱健康,强者不能买卖黄金。这位部长对安的教导印象深刻。

我周围有血腥的训练课:车祸、火灾、跌倒。,一个个美丽人生遂潜在损失。为什么只有有关方面才能想出治理的办法?在问题发生之前阻止它们不是独自思考。

有一件事让我忘记了:在一次宣传课上,展示了许多实际事故。其中,一名七岁的妇女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她的两根手杖沿着绳子跑。当她采访记者时,她天真地笑了笑,并要求另一个阴市。听众被一个人感动了。泪水顺着她的眼睛流下来,教室里充满了泪水和悲伤。

讨厌耳朵,为什么我看不见!看看你的父母。他们对待如龙成凤就好像他们知道该为自己做什么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应该遵守他们的法律,并善于生存。这都是为了我。将来我可能会向地区报告。你不想因为你的本性而变得困难,并且让你的一生都有可能被隐藏的麻烦所伤害。你不会想利用你的懒惰给你比你父母更多的诡计吧?。在那个时候,或者君主的父母可以和你呆一年以上直到最爱的人你儿子,你。

“安全比泰山更重要。听完这个演讲,我说我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抵御邪恶,保护自己。我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个不能回来的人。所以,满足于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在生活中他也不会突然问。让我过上美好的生活,平静的生活,一起拥有美好的明天!

出生在我自己的国家,我没有理由不爱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我应该安全无虞。那时,我记得这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是安全和负责任的,而且比泰山更重要。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生活即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25-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复习中充分认识身边化学物质,对于每一个化学教师来讲,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借助生活中小小的一枚鸡蛋,可以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地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掌握相关化合物的性质。

一、解析鸡蛋保存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印象深刻。而在复习碱的性质时,我发现生活中鸡蛋的保存与碱的某些性质有关。鸡蛋是学生在生活经常享用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可以借助生活中鸡蛋保存原理的探究,来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碱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向学生展示一枚松花蛋,并且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松蛋制作的化学原理吗?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入课堂,学生马上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相互之间在不断地讨论交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发的动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适时地向学生用PPT展示松花蛋制作的配方:

鸡蛋1000枚,纯碱,生石灰 kg,红茶末400g,草木灰 kg,食盐 kg,水 kg,黄泥600g。

学生对这个配方,很感兴趣,不断地进行分析争论,气氛热烈。接着,在我的引导下,很快愉悦地写出了化学反应原理: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K2CO3[=]CaCO3+2KOH

在学生兴高采烈之际,教师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松花蛋的制作除了给鸡蛋增加了不同的风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吗?马上有学生回答:老师,还可以使鸡蛋保存得久些。我表扬了学生,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保存的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1)保存在冰箱中;

(2)制成咸鸡蛋;

(3)煮熟,真空包装,像风味食品“乡巴佬”。

这时,教师又故作神秘地引出悬念:其实还有一种方法,跟化学有关,而且你们是知道反应原理的。这时学生更感兴趣了,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在那边讨论着,没有结果。

教师取出一枚鸡蛋(几天前在石灰水中浸泡过的),请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上面有一层白色的物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1)是不是这种白色的物质对鸡蛋的保存起了作用?(2)如果是,这种物质又是什么?(3)它是如何生成的?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结合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解决了问题:(1)是这种物质起的作用;(2)这种物质是碳酸钙;(3)鸡蛋里的细胞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钙可以堵住鸡蛋壳上的气孔,可以防止细菌和灰尘进入鸡蛋内部,从而有利于鸡蛋保存得久一些。最后,学生轻松地写出了反应原理:CO2+Ca(OH)2[=]CaCO3+H2O。

教学中,教师要让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亲身体验,高高兴兴学习化学知识。学生面对鸡蛋这种经常享用的食品,学习热情是高涨的。因此,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认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鸡蛋壳成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复习碳酸盐的检验时,学生常会出现在一些物质上滴加稀盐酸后,看到气泡产生就得出该物质属于碳酸盐的错误结论。为了使学生对错误认识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而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既有助于解决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所以我用鸡蛋壳代替了碳酸钙,废电池的锌皮代替锌粒。准备实验用品如下:

仪器: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镊子;

用品:鸡蛋壳,废电池的锌皮;

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学生已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含碳酸钙的物质,其中最常见的是鸡蛋壳。所以,许多学生略加思考后,就开始实验,他们把鸡蛋壳放入试管,再倒入稀盐酸。然后,进行观察。看到有气泡产生,就得出结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教师可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提醒学生用废电池的锌皮代替鸡蛋壳重复以上的操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锌皮中含有锌,实验中也观察到有气体产生。这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遇酸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遇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才是碳酸盐。由此,许多学生已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只有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才能证明原物质是碳酸盐。这时,有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变浑浊,气体就是二氧化碳,证明原物质是碳酸盐。据此,我要求学生重新探究。学生在思考后,分别用鸡蛋壳和废电池的锌皮再进行以上的实验操作,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用鸡蛋壳的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废电池的锌皮产生的气体则不能。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废电池的锌皮中不含碳酸盐,碳酸盐检验应选用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遇到难点、疑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分析,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不断比较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案。探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树起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重做蛋白质变性实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蛋白质的性质看似不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现今高二化学、生物学科所要学习的内容,下放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复习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时,教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蛋白质——鸡蛋清,请学生来重新做蛋白质变性的实验,促使学生对蛋白质的变性有更多的了解。设计实验报告如下,并请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再用PPT投影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讲学生来解决。

(1)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消毒医疗器械?

(2)当人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可以喝哪些流质食品来解毒?

(3)生物实验室中的有些标本是浸泡在什么溶液中保存的?

由于刚才实验过程中的不同于上新课时的变化,既使学生有了新鲜感,又加深了学生对蛋白质变性因素的理解,所以学生很快得出了解决方案:

(1)高温煮沸或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2)可以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浆解毒;

(3)可以用甲醛溶液来保存。

学生的化学素养也不仅仅要看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同时也要看其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然后去探究更多的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究蛋白质变性因素实验,进行一定的改变,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选择身边的事物,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应用知识去观察思考生活;让学生感觉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自觉地应用化学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才能让化学真正走进生活。

参考文献

[1]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新课程初中化学能力自测丛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7篇

从我呱呱落地、牙牙学语那一刻到现在这12年间,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惊喜。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人做事,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如果说小学是我通往成功的左翅膀,那么家庭就是那另一半翅膀,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使我飞翔在浩瀚的宇宙中;才能使我遨游在广阔的大海中;才能使我奔跑在无边的草原上。

在我上一年级时,我还不是现在这样。那时,我不懂得谦让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的宽容他人。在学校,我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小助手;但是在家却是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简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洋娃娃是女孩子最爱的伙伴,就连我这个十足的女汉子也对它由衷喜爱。记得有一次,我就是为了洋娃娃与我的好伙伴大吵了一架。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来到朋友家玩耍,见她家有一个特大号泰迪熊公仔,喜欢得不得了,就执意要借玩半天,可是谁知她一口否定了,我很生气,毕竟从小到大他们都依着我,没有人会反对我,而她却敢跟我说不,心里的怒火蹭蹭地往上升,。又沉住气跟她借了一次,却又吃到了闭门羹,我再也忍不住了,一气之下说要跟她绝交,又含着眼泪跑回了家。

回到家,妈妈见我满脸都是泪,就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我,温与地问道:“你这是怎么了?”我一下子就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了,就把刚才的事一字不落地讲给她听。本想妈妈会与我一样,谁知她却不知从哪儿冒出了一个问题:“你听过《牛皋、岳飞问路》的故事吗?”“听过呀,怎么了?”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妈妈微笑着说:“既然你听过,那你不觉得你与牛皋一样蛮不讲理吗?你觉得你的行为让人讨厌吗?你觉得应该去道歉吗?”面对妈妈这么多的问题,我一时语塞了,心中仔细一想,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不太对,就决定要跟我的好朋友道歉。急急忙忙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出去一下。”妈妈大概已经心知肚明我要去做什么了,呵呵地笑了起来。

我的家庭使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是我成长的路程,在这一路上,爸爸妈妈是我的指路人,指引着我正确的方向,启迪着我纯真的想象,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8篇

“赏识教育”,具体地说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对话时多用赞赏,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她就会同你推心置腹地谈思想,拉家常,讲理想,论学习,说感受,而你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孩子一旦接受了你的正面教育,就会变得胆大自信,活泼可爱。与孩子对话用赞赏,这个办法对顽皮孩子也挺管用,因为顽皮孩子心灵深处最需要尊重和信任,受到赞赏后能立即引起他的内需冲动,并由心动化为行动。所以,老师机智而敏锐地向孩子投注赞赏的目光,及时输送赞赏的信息,从而激发他的心理正反馈,有利于保证对话质量,促进教育转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以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赞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人间都是为了得到赞赏,没有人想受批评,所以,给孩子赞赏比指责更管用。

一个心态积极的老师,可以说是学生未来的福音,因为这样的老师就象是肥沃的田野,所以,落入这田野里的种子,他们不但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当然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一个总是对自己的学生持消极心态的教师或家长,就会在对学生的挑剔中毁了他们心中最美的东西。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你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始终抱着一颗赞美和欣赏之心,并相信这些优点和长处在未来的岁月里,必能结出累累果实,他就真得会像向日葵一样,始终向着你开放。会一直从你欣赏的阳光中吸取能够给自己带来发展的营养,不管以后会在前进中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他都不会怀疑你对他当初的肯定。

人生是艺术,艺术不仅体现在它的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美的创造上。健康的身体可以让我们有强大的生命,健康的心理可以让我们拥有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精神可以让我们拥有广阔的世界。赞赏不是万能的,让我们以健康的教育与学生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9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 幼儿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生活就是很好的教材,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是其重要内容。那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环境进行幼儿教育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 “生活即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价值分析

“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内涵概述

生活即教育是对教育的扩展,在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教育重心主要放在幼儿的知识考核上,通过灌输式教学的方式传授幼儿知识,忽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部分,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具备其相应的教育意义。教育内容和方式应由生活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教育受生活所影响不断变化、发展,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教育意义。

“生活即教育”的应用价值分析

“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重新定义了教、学、做的定义,突出教育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生活即教育”相关理论中,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加强,教师更多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会与实际生活建立起相应的对应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改变幼儿接受知识的方式,有被动接受记忆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事实证明脱离生活的教育其内容是苍白的,是狭义、无力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相近,将其实际应用于现代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影响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分析

幼儿时期的幼儿认知、了解以及学习新事物的主要方式,是行为学习,即通过触摸、观察、模仿等行为,完成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为直线型思维。幼儿教育的过程与“生活即教育”理论内容极度契合,因此“生活即教育”理论对于幼儿教育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内容的创新启示

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与现代《纲要》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均提倡将教育回归生活,以提高幼儿社会综合探索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引导幼儿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好动、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对孩子行为过于干涉会抑制孩子天性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在制定《青青小草》一课教学内容时,除常规的朗诵和教学讲解内容,增设生活实践内容,由教师引导将幼儿带到操场实际观察各类草本植物的生长状态。在幼儿观察、触摸小草的时候,教师就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绿化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等内容对幼儿进行了普及。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幼儿的学习印象,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有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生活即教育”理论对幼儿教学方式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一内容,陶先生还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社会即学校”理论是对教学场合定义的扩展,陶先生认为生活无处不在,故而任何场所均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基于这一理念,只有将教育放到大自然、大社会环境中,才能真正显露出教育的真实意义。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接受外界信息的成长阶段,需要常与外界信息仅接触,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幼儿教学真正带入到生活中。新型的幼儿教学模式,不应受教材、时间、空间的现实,应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切实提升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的图片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法上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还将生活实物引入教学。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物品如火车、飞机等,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如视频,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认识。

“生活即教学”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启示

“生活即教学”对幼儿教学最本质的影响,是对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生活教育的理念是将教育回归生活,即打破教师的传统教学主体地位,建立以幼儿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孩子成长的真实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孩子的综合探索能力,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娃娃家,就让幼儿自己商量担当什么角色,所有准备材料也都应该幼儿自己来准备。此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除了满足全体幼儿的需求,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幼儿需求。在生活中选取有用的素材、资料融入到区域游戏中。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生活情趣,激发幼儿自己想动手的愿望。

对新鲜事物好奇、开朗、活泼是幼儿期幼儿的天性,“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教育最主要的启示,就是将教学回归生活,释放孩子天性,促进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0(03).

[2] 邢春香.试论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实施[J].黑河学刊,

2012(04).

[3] 赵燕.教育“活”起来――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生活教育”[J].快乐阅读,2013(06).

[4] 殷若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意义[J].考试周刊,2015(A3).

[5] 顾云玉.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

生活即教育议论文800字 第10篇

天下父母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认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急功近利,恨不得能让孩子一下子就成才扬名,因而采取一些条条框框约束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并且还冠冕堂皇地说这么做都是为孩子。作为孩子,他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要他体谅父母的这种苦心并付诸行动未免要求过高。在孩子们的眼中,爱不是训斥,不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了事导致的拳棒相加;而是一个亲切的拥抱,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这样可以增进你与孩子的感情,使你的孩子不再对你敬而远之,也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再惧怕你;而变得喜欢你,也不会出现你一抬手就躲的局面了。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的不单单是修改作业等一些小事,而是对孩子的一种关爱与引导,同时更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所谓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把孩子的坏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发现孩子有一点错误的矛头时,就应及时制止,这样做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另外,爱孩子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有些家长在早上一醒来就开始唠叨,快点起床,不然要迟到;认真刷牙,不然要长虫牙;一定要吃鸡蛋,喝牛奶,不然营养不良。孩子放学一回来,又开始唠叨:这手、衣服怎么这么脏,快点洗手,快去做作业;快点吃;快点睡觉。无数个快点,无数个不对,无数个指责,成堆的禁止出错的语言让孩子喘不过气来。于是,有的孩子开始紧张怕出错,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管不住了,对于这种情况,你不妨试试换一种方法与他交谈,比如说:今天起床比昨天快了一分钟,这是你今天表现最好的地方,妈妈奖励你一杯牛奶。我想,这样的话语孩子比较愿意接受。再如,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很少的作业也要很长时间完成,你可以说:今天你已经能够主动地写作业了,有进步,既然有进步,那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点作业还难吗?小孩子都喜欢表扬,尽管有一些话语对于我们来说是谎言,但我们出于良好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