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感触不叫艺术(4篇)

投稿:小范

没有感触不叫艺术 第1篇

[英]凯特·黑斯特 著,庄加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3月

阿尔玛·马勒,一位串联起欧洲现代艺术史的传奇女性,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立志写歌剧,却受限于女性身份,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

在这本传记里,阿尔玛不再是隐身马勒、泽姆林斯基、科柯施卡、克里姆特、格罗皮乌斯、韦费尔等囊括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天才艺术家“背后的女人”,这个复杂多面、富于生命活力的女性终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她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透过这位穿行于艺术长廊中的传奇人物,感受环绕她四周的艺术氛围,见证19世纪末至20世纪,她所代表的文化与历史。

没有感触不叫艺术 第2篇

[英]迈克尔·卡米尔 著,潘桑柔、李军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4月

口衔尾巴的恶龙、弹奏竖琴的驴子和翻筋斗的杂耍艺人,它们都意味着什么?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迈克尔·卡米尔探索了中世纪艺术中的反叛性领域,引领我们去发现边缘艺术的创新源头和重要意义。通过这一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经由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没有感触不叫艺术 第3篇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著,刘志刚 译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戏剧家德里克·沃尔科特被誉为“加勒比地区伟大的诗人之一”“迄今为止英语世界好的诗人”,他曾说:“写戏比写诗更让人激动,因为它是一种集体的努力,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发现。”沃尔科特的剧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戏剧形式的诗、诗形式的戏剧”。

本书收录《多芬海》《提让和他的哥哥》《马可康,或雨中的六个人》以及获空前成功的《猴山上的梦》等四部沃尔科特戏剧代表作,也是其戏剧首次向中文世界的系统呈现。特别是代表作《猴山上的梦》呈现了沃尔科特伟大的艺术能力,如同一首具象诗,借助于诗的丰富隐喻和戏剧的对白,探讨了生活、世俗、自我、精神、神圣、文明等问题,沃尔科特将自身也将所有人的共同情感投射在了这个梦境之中。

没有感触不叫艺术 第4篇

[美]克里斯托弗·诺伊 著,文小雅 译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23年4月

本书源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办的一档线上栏目“艺术家项目”,是以这档节目的谈话内容为基础结集成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邀请了杰夫·昆斯、南·戈丁、亚历克斯·卡茨、徐冰等120位来自世界各地区的知名或新兴当代艺术家,让他们各自从博物馆馆藏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并对其进行三个层面的解析:为什么这件艺术品会震撼你?创作它的艺术家如何让你印象深刻?它的当代性如何体现?这些馆藏艺术品既有西方著名绘画,也有非洲、美洲土著的奇特雕饰,还有亚洲地区的旧式摆件和服饰……与伦勃朗、塞尚、梵高、莫奈、修拉、凡·艾克、博斯等艺术大师的“相遇”也是一大亮点。此外,每一篇文章均配有艺术家选择的藏品和自己创作的艺术品的图片,将过去与现在并置,让读者感受艺术家之间的共鸣与艺术创造之间的互相激发。《纽约客》这样评价该书:“如果你没法去第五大道,那么,透过艺术家的眼睛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收藏是棒的第二选择。”《观察家新评论》则认为此举“充分证明了普鲁斯特的信念……艺术让现实丰盈,让我们能够从别人的头脑深处看到世界。”